严守“三道防线”,做好健康管理

2020年02月23日 80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第一道防线:上医治未病---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简而言之“防患于未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其中十大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心脏病、酗酒、糖尿病、情绪应激;

其它还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口服避孕药、抗凝治疗等。其中,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是预防脑血管病发生最重要的环节。

②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

其中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均是可以干预的,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实现目标。
如何保证第一道防线--马奇诺防线,不被突破?一级预防要讲究整体效应

大多数脑血管病的共同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的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十大危险因素)的流行。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必须做到早保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源头治理。

世界卫生组织有四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由8大板块构成:环境清新,起居规律,营养合理,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心态积极,睡眠良好,定期体检。健康也讲究“木桶理论”,如果只做到了部分,代谢综合征、生活方式病还会找上门来。

如果这些你都做到了,并养成了习惯,健康的马奇诺防线才不会被轻易突破!这是我们防治脑血管病的基础。
第二道防线:中医治欲病---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卒中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主要针对已发生过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者,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完全性脑卒中的发生。简而言之,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卒中的二级预防要遵循分层治疗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按照卒中复发危险度的高低将患者分层,以此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
那怎么区分哪些是高危病人?高危病人怎么处理?

这里主要有两大问题:颈部斑块和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管理。

对于颈部斑块,我们通过超声发现后,应该进一步评估其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通过超声、高分磁共振检查其是否存在(纤维帽不完整,出血、严重狭窄),进而判断:哪些是易损斑块,哪些是不稳定斑块?对于稳定斑块,要设法继续稳定;对于不稳定斑块,要设法促其向稳定转化,消失或逆转。

而对未破裂动脉瘤,我们目前可能通过CTA、MRA或DSA发现,应进一步通过精准的形态学测量、血流动力学分析、高分磁共振检查(瘤壁的强化程度),以及基因学检查来判断其风险分级,最后采取针对性处理,转危为安。对于未破裂动脉瘤,要尽可能减少促进其发展因素,以及触发因素,必要时采取干预手段,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
  
对于已经发生脑血管病或者脑血管病的高危患者,这时关键的是采用有效手段阻止卒中发生。
1、积极寻找危险因素并进行筛查;
2、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
3、强化他汀治疗,稳定斑块;
4、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5、戒烟与限酒;
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他汀类药物(Statins)、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agent)是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而抗血小板药和降压药是卒中二级预防的重中之重。
第三道防线:亡羊补牢--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在脑卒中发病后积极治疗,尽量将神经功能损伤降至最低,并防治并发症,减少致残发生,预防复发。早发现,早处理,早康复,减少疾病和死亡的发生。简而言之,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当卒中猝然而至时,我们应该做到及早发现,我们可以使用简便快速的记忆法FAST来识别中风症状:

F(face):面部表情僵硬、麻木、视觉出现障碍。
A(arm&leg):手脚无力、肢体麻木、走路困难。
S(speech):口齿不清,词不达意。
T(time):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出现以上的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要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