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虫上脑”——警惕肝性脑病
2021年11月28日 87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硬化这个名词,想必我们都很熟悉。它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导致,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重建为病理特征,失代偿期以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肝硬化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肝性脑病是常见及主要的一种。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所致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约占肝硬化患者的30-45%,一旦发作则提示患者预后不良,1年生存率为40~50%,3年生存率仅为2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最主要的解释为氨中毒学说。肝硬化导致的功能障碍,使鸟氨酸循环受阻,导致氨生成尿素过程障碍,氨清除不足;此外,严重肝功能障碍时,肠道吸收蛋白质减少,并在细菌作用下生成氨,氨的产生增多,导致血氨增加。氨穿过血脑屏障,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对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脑功能障碍。
肝性脑病的诊断要点为:
1、有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常见诱因有感染、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便秘等。
2、严重肝病的症状体征和或门体静脉侧支循环
3、有肝性脑病各期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扑翼样震颤。
4、肝功能严重损害以上四条为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条件。
此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心理测验和脑电图,对于明确诊断也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肝性脑病可分为4期
I期:性格改变如欣快、焦虑、抑郁,无意识动作,睡眠昼夜颠倒,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II期:嗜睡、定向障碍、简单计数错误,行为异常,有扑翼样震颤,踝阵挛,脑电图出现异常慢波。
III期:昏睡(可唤醒),语无伦次,狂躁错乱,有扑翼样震颤,肌张力明显增强,可出现病理反射,脑电图异常。
IV期:昏迷,有或无痛觉反射,生理反射消失,不能引出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期,便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
HE是终末期肝病患者主要死因之一,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改善HE预后的关键。
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防治诱发因素、减少含氮毒素的产生和吸收等。
1、基础治疗:提供足够的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不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餐多食。监测和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防治诱发因素:积极寻找及去除肝性脑病诱因,如感染、消化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便秘、防止过度利尿等。
3、减少含氮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治疗首选乳果糖口服、鼻饲或灌肠,酸化肠内环境,减少氨的吸收,推荐剂量为15~30ml,2~3 次/天,维持每天2~3次软便。
可减少肠道菌群产氨,降低血氨。对于严重精神异常、不能配合医生诊疗者,告知风险后可使用苯二氮类镇静药控制症状。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可使用盐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药物治疗。
此外,还需防治脑水肿、出血、休克等并发症。人工肝支持系统如血液灌流、血液滤过及析等,能降低血氨、炎症因子、胆红素等化学物质,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难控制的反复发作HE,伴肝衰竭者,应优先考虑肝移植。
专家介绍
阚晓
山东省立三院(山东省消化病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从事肝病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治疗各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尤其是对慢乙肝精准抗病毒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肝癌的介入治疗(包括TACE、微波、射频消融术),可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行套扎、硬化、组织胶注射、止血等治疗。
兼任全国医促会门脉高压组委员,山东省消化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内镜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学医师分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内镜协会副主委,济南市内窥镜协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特约教授。承担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传染病教学工作,发表国家级论文10余篇,1项科研成果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