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探讨中医学之肝胆相合

2020年05月17日 81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胆互为表里,故相合”,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依存, 病理也互相影响,肝气不通畅则对胆汁分泌也会造成明显影响,肝胆同病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 60 例肝病患者与 60 例非肝病患者的胆囊声像图进行对比观察,进一步验证中医学“肝胆结合”理论的正确性,为中医学基础理论提供临床依据。
选取收治的合并肝病患者 6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 37 例,女性 23 例,年龄区间在 24~78 岁,平均年龄57岁,肝病类型:肝硬化 7 例,原发性肝癌 10 例,脂肪肝 23 例,肝囊肿 5 例,肝脏回声增粗 3 例,肝血管瘤 8 例,肝内胆管结石 4 例。 将同期来进行健康体检的 60 例未合并肝病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 39 例,女性 21 例,年龄 21~80 岁,平均年龄53岁。两组患者无胆囊疾病相关体征与症状,在年龄、性别等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
诊断标准 胆囊壁超声诊断标准:正常空腹状态下胆囊壁光滑,厚度≤3mm 判断为正常;囊壁毛糙,水肿增厚,厚度>3mm 为异常。
结果
1、两组超声下胆囊声像图: 观察组胆囊声像图异常者 34 例,占比 57%,对照组胆囊声像图异常者 6 例,占比 1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胆囊结石、胆囊壁毛糙、胆囊息肉、胆囊增厚水肿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2、观察组不同肝病的胆囊异常情况 观察组中胆囊异常者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脏回声增粗以及脂肪肝患者的胆囊声像图异常率与正常患者相比明显较高。
讨论 
中医学中“肝胆结合”具有丰富涵义,肝脏位置相邻,静脉相互络属,生理与病理上均相关影响,密切联系。据相关文献报道,肝细胞具有毛细胆管面的超微结构,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各级胆管汇集于胆总管进而组成胆道系统,这与中医学中“肝之余气可溢于胆”理论相吻合。由于肝脏疾病发病后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中医“肝胆结合”理论可指导临床实践开展。严重肝脏疾病一般均伴发胆囊病变,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肝脏回声增粗与胆囊异常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根据现代医学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胆囊异常主要与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群对胆管侵犯,形成胆管癌,导致胆汁分泌不畅,进而导致胆囊壁水肿增厚,进而出现纤维化,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发生改变。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后,减低血清白蛋白含量,降低胶体渗透压,增加血管外液,导致胆囊壁水肿,合并门脉高压, 进而导致胆囊病变的发生。脂肪肝合并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的发生率较高。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改变,脂肪肝患病例数逐年升高,肝细胞内增加脂肪滴,导致三酰甘油合成与排泄比例失调,胆汁内磷脂、胆盐、胆固醇比例失衡,增加胆囊结石的可能。 
综上,“肝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并不针对所有肝病,根据超声声像可对中医肝证类型疾病提供辨证分型帮助,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本文选自:杨 婷,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指南 2019.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