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阳明汤”浅谈阳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2022年11月03日 140人阅读

脑中风,随时可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

中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有统计显示:55岁之后,每增加10岁,中风的风险会增加一倍。中风一旦发生,就会对脑部造成损害,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在临床上,脑中风又可以分为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脑溢血)两种,我国大约12秒就会有一个人患上中风,每21秒就有人死于中风。脑中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1位的死亡原因。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对脑中风病机多有论述。对于缺血性脑梗塞,曾有论文《基于“行气阳明汤”自拟加减方对脑梗后遗症的临症观察》加以说明,对于出血性脑溢血,又有《“行气阳明汤”关于脑出血并脑萎缩临床研究》给予解释。

然中风患者起病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迅速,病情多凶险,患者若没有采取有效治疗常留有后遗症,往往难以速愈。故积极探讨中风的致病因素,确定其病变部位,病变机理。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是刻不容缓。

纵观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多详于肝肾,略于脾胃,疏于气血。

实验研究证实人体进入老年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等病理变化。这些都是中医血瘀证的病理基础,而作为中风主要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血液循环无不存在浓粘,凝聚的瘀血状态。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气血失调、气机郁滞、血液运行不畅多导致血滞脑络而发生缺血性中风。而出血性中风多因气逆血溢,上冲脑络,络破血逸脉外而成。

中风的发病因素,总括起来不外风、火、痰、气血逆乱。而其中痰的产生大多与脾胃有关。“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中风患者多嗜食肥甘美味食物,或嗜酒过度,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抉痰上扰,蒙蔽心窍。

这种内生的痰热是诱发中风的重要病理之一。临床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常看到贪吃嗜酒之人,多数身体肥胖、面红,这是痰热内盛的缘故,这种体型的人易患中风病。

而随着如今人民生活的改善,在临床上,痰热更加多见。“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通过临床观察,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痰热生风而致的中风,及时治疗,痰热标实之象消除,病机由实转虚多出现顺转。

而气血与痰热干系重大,不可不察。

气机郁滞、气血亏虚均可导致瘀血的生成。气机郁滯,滞而不行,气不行则血不利,血液留而为滞。“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察中风患者常见脾虚气弱之象。而其中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有关。脾主运化,人体精微物质的来源无不与后天脾之运化有关。而气虚既可生痰,又可导致气滞、血瘀。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对此解释说:

“人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功能协调的体现。气血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有赖于气血之濡养作用。气血二者彼此相关、相辅相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之生化布达须靠气来完成,气之许多功能亦须以血为载体来实现,二者共同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故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最注意调理脾胃升降之机。

而对于中风恢复期患者,标实之征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强调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另外,“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发现“阳虚”在推动中风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虽然医家普遍认为阴虚阳亢乃中风病的基础,但临床上却不尽然。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统计发现:阴虚体质、消瘦者较少发病,而嗜酒、恣食膏粱厚味及肥胖者反多为病。此为其一。

另外,中老年人,从饮食上一般并无明显减少,然而却多有畏寒、乏力、精神疲惫等表现,其主要为阳虚不能把物质转化为功能,同时伴有形物质的积聚,如痰多、流涎、排尿不畅、甚至个别患者下肢水肿等。结合现代检查有血液粘度、脂类增高等征象.

由此,“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判断阳虚体质为中风易患因素。中风患者其病本为阳虚,但发病时,急则治标,亦应以化痰荡火为先,但治标治本并不矛盾。在治标的同时,“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多加温阳益气之品,标本兼治,并无太大禁忌。

中风患者多数虽难以活动,但饮食正常,甚至较平日为多,消化功能亦佳。但吸收的精微,不能充分转化为能量,故常见神疲嗜睡、身体肥胖之征,进而又影响人体的功能恢复。

对于如何阻断这种恶性循环,仍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

最后,“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敬告:

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许多人会有一些“小中风”症状,小中风又被医生称为“暂时性缺血中风”,其常常发生于中风前的几天之内,因为小中风的症状较轻,病发短暂且症状常见,所以常被大家忽略。若置之不理,三个月内中风几率可达30%至50%。

所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常说:

“中风多半都是“拖”出来的!”

因此,及时发现中风的前兆信号,对于预防中风来说至关重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