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眼屎多,是上火吗?
2020年05月14日 76464人阅读
眼屎其实是眼部分泌物,大部分人都有眼屎,新生儿也一样,有眼屎大多是正常的。如果眼屎特别多,也并不是上火,而是宝宝的眼睛可能出了问题。
一、宝宝出生后眼屎多,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1、结膜炎
眼睛像一个开放的窗口,刚出生的宝宝免疫功能不完善,在生产时或生产后眼部护理不当,病毒、细菌进入眼睛,就有可能会引起结膜发炎,或者宝宝感冒了,都可以导致婴儿出现眼分泌物增多,眼睑结膜充血等结膜炎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眼睑皮肤红肿。
2、新生儿泪囊炎
新生儿泪囊炎是儿童眼科常见的问题,这是由于鼻泪管下端的胚胎性残膜没有退化,阻塞了鼻泪管下端引发的问题,还有极少部分是由于小孩本身骨性鼻泪管发育不良或狭窄造成的。鼻泪管不通畅,导致泪液和细菌积聚在泪囊里,有的继发泪囊炎,导致眼屎增多。
泪囊炎一般在宝宝出生后1~7 天或稍后的时间内发病,对于婴幼儿而言,它主要表现为眼屎多,稍大点的婴儿可伴有流泪,即在不哭闹的情况下,都可以见到眼睛不由自主地流泪,挤压泪囊区时往往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这种疾病常常被误以为是“上火”或误诊为结膜炎。
3、新生儿脓漏眼
又称淋菌性结膜炎,为淋球菌感染所致,多因母亲罹患淋病,新生儿在通过产道时被感染,通常双眼同时发病,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症。常常是患儿的眼皮会极度红肿,几乎睁不开,而且有大量的脓状眼屎源源不断地产生,若治疗不当,可能会发生角膜溃疡,进而引起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的危险。
4、眼睑内翻
一些宝宝面部骨骼发育不完全,尤其是鼻梁宽而平坦的婴儿,出现上眼睑皮肤向下延伸到内眼角,遮盖部分眼角组织甚至部分巩膜,导致眼睑睫毛向内推移,使眼球受到摩擦刺激,产生不适,从而出现泪水多、分泌物多等症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二、宝宝得了结膜炎该怎么办?
结膜炎通常是短期的眼屎多,结膜充血,眼睑肿胀等,点用抗生素眼药水后能快速好转,症状明显减轻且不易复发。
而鼻泪管阻塞的表现则是宝宝经常会流泪,分泌物多,结膜也会有充血的现象,如果用手压迫泪囊区,或冲洗泪道时,会有黄、白色粘稠性的脓性分泌物从泪小点溢出。点用抗生素眼药水后症状稍有好转,但停药后极易再出现分泌物增多。
三、新生儿为什么容易有鼻泪管阻塞?
在胎儿时期,宝宝鼻泪管末端都有一层黏膜瓣膜(称Hasner瓣)封闭,出生时受产道压力等作用,可以自动破裂,泪道就贯通了。但部分新生儿由于膜状物较厚,出生后Hasner瓣没有开放,泪道自然不通。
另外,有一些宝宝在孕期就遭到宫内感染,泪道受炎症刺激而形成了狭窄粘连,或由于鼻泪管部先天性畸形等因素,也都会造成泪道阻塞。这都称为“先天性泪道阻塞”或“先天性鼻泪管阻塞”。这是婴幼儿常见病,足月儿发病率约6%。
四、鼻泪管阻塞应该怎么处理?按摩可以吗?
如果确诊为泪道阻塞,首先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即鼻部按摩。按摩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如果宝宝眼睛里面有脓性分泌物,家长就可用食指指腹按在宝宝的鼻根及眼睛的内眦中间的部位,往眼睛的方向挤压,可见到脓液从眼角流出来,给宝宝擦干净,并点用抗生素眼药水;
第二种手法是在这个位置,由上往下按压泪囊区,希望能把鼻泪管的那个膜给冲开。一般是每天按摩3~4次,每次按压5~10下就行。按摩后擦干净眼泪及分泌物,再点药水。
五、按摩不好该怎么处理?泪道冲洗治疗很痛苦吗?探通术后阻塞容易复发吗?
泪道冲洗适用于经按摩法无效的患儿,可以在门诊进行,如果加压冲洗2~3次仍然无效,且患儿月龄超过3个月,则可行泪道探通术。
泪道冲洗及探通是兼有诊断及治疗作用的一种手术操作,凡是诊断明确或者怀疑有泪道阻塞的患儿,在无禁忌(如:发热、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的情况下,都可以行泪道冲洗或探通手术。
临床上,很多父母看到银光闪闪的泪道冲洗针,会以为锋利的针尖扎进眼皮,一定很疼。其实是误解了,泪道冲洗针的针头是钝圆的,而且并不是“扎针”,只是通过眼皮内眦角的一个很小的泪小点开口进针入泪道,然后把药水推进去。
目前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少数患儿由于术前泪道长期炎症造成粗糙粘连,或者术后鼻泪管炎症较重及护理不当,可能会出现复发需要再次手术。
六、鼻泪管阻塞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很多家长看见宝宝做泪道冲洗时哇哇大哭,都会心痛地想中断治疗,经常咨询医师“宝宝只是眼泪眼屎多而已,能不能先不管呢?”
我们建议新生儿泪囊炎还是要及早处理,先天性泪道阻塞如果长时间不治疗,可能会出现炎症急性发作并向周围扩散;泪囊长时间扩张会使泪囊壁失去弹力,日后即使泪道通畅,溢泪症状依然会存在,并可能因泪道炎症持续而形成永久性瘢痕性泪道闭塞,使治疗变得更为复杂。
并且炎症反复刺激还可能会造成孩子发生急性泪囊炎、甚至眶蜂窝织炎,不仅使孩子更痛苦,还易造成孩子面部的瘢痕影响美观。另外,泪囊脓液不断排入结膜囊,可导致结膜和角膜炎症,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发展为眼内炎,对眼球造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所以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看医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