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的诊断标准
2018年02月06日 1080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大便失禁(FI)是指不能随意控制排便,直肠内容物不自主的排出。小儿便失禁在临床比较常见,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效果较差,给患儿和家属带来很大痛苦,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建立一个规范化诊断治疗流程,对于明确诊断便失禁类型并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科学评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诊断标准:
小儿便失禁分为功能性便失禁和器质性便失禁两种,功能性便失禁也叫特发性便失禁,主要包括:
1、功能性非潴留性便失禁:
⑴每月至少出现1次便失禁症状;
⑵无明确的导致便失禁的原因;
⑶无便潴留的症状和体征。满足上述3条标准,并且年龄大于4岁即可诊断。
2、功能性便秘所致充溢性便失禁:
(1)每周排便≤2次;
(2)每周至少有1次便失禁发生;
(3)直肠指诊或X线腹平片有大便潴留征象。满足上述3条标准,并且年龄大于4岁即可诊断。
器质性便失禁是由于明确病因所致的便失禁,也叫继发性便失禁,主要包括:
1、神经源性便失禁:先天性腰骶部嵴膜膨出、嵴髓拴系和骶尾椎发育不良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便失禁。
2、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便失禁: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由于肛门括约肌或神经发育不良所致便失禁。
3、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失禁: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由于肛门括约肌或盆底神经损伤所致便失禁。
4、盆底巨大肿瘤术后便失禁:巨大的骶尾部畸胎瘤、盆腔内横纹肌肉瘤等术后肛门括约肌或盆底神经损伤所致便失禁。
5、肛门直肠外伤或肛瘘术后便失禁:肛门处外伤或感染性肛瘘行瘘管切除引起的肛门括约肌损伤所致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