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2021年07月15日 795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俗话说“十聋九寡”,可见健康的听力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多么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听力障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耳聋不仅影响情感表达,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治病不如防病。其实从我们出生开始(无先天性听力障碍人群),便能听到外界的声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听力衰退。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听力下降后很难恢复呢!其实这要从认识耳朵的结构开始。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耳蜗内存在一种能将声波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毛细胞,经过听神经将这种电信号传至大脑,使我们能感知到周围的声音。而这种毛细胞和神经细胞只在胚胎发育期生成,出生后这种细胞一旦损坏,是不能再生的。人每只耳朵从出生仅有大约15000个毛细胞,因此,我们生活过程有目的地保护这种毛细胞是有必要的。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影响内耳毛细胞的生活常见因素。
噪音
长期接触噪音或者是一次震耳的声音之后耳朵出现耳聋的情况称之为噪音性耳聋。噪音对每个人听力的损伤程度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与个体敏感性,噪音类型,接触时间和方式,噪声强度等因素有关。任何超过85dB的噪声都能引起听力损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噪音源头,才能让自己免于噪音的伤害。如工作中不能避免噪音暴露时,要注意个人配戴防护耳塞和头盔,或缩短暴露噪音时间等。比如尽量避免KTV等强音环境及长时间佩戴耳机听音乐等。
药物
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药物能治病,也会有相应的副作用。大多数药物副作用不是那么容易感知到,但有一类药物能影响到我们的听力。我们称它为耳毒性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引起的耳蜗(毛细胞)及前庭结构和功能性损害,主要包括抗生素药物,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疟药,利尿药,重金属等。这些药物所致耳毒性与其剂量、用药时间、个体敏感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要注意权衡利弊,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感染
引起毛细胞损伤的感染主要包括病毒及细菌毒素。病毒主要包括腮腺炎病毒及带状疱疹病毒等,这类病毒一旦引起内耳毛细胞及神经损伤,治疗起来相对棘手,往往会遗留永久性听力下降。细菌毒素多见于慢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引起毛细胞损伤和鼓膜穿孔,主要表现为混合型耳聋。通过早期抗感染及鼓膜修补往往可以避免这种病情况的发生。
毛细胞属于人体有限不可再生资源,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护它。特别毛细胞已经有损伤的的人群及高危暴露人群要特别注意。让人人享有健康听力,是耳鼻喉科医师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