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VS输液:你更需要哪一种?】
2017年08月08日 8752人阅读
导语: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一条微博,提醒大家“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用药途径是各有利弊的。这样的说法准确吗?不妨先来看看口服药和注射药有什么区别。
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援引卫计委的公告说:
【紧急扩散:过度医疗太严重 用药请记住一句话!】公众用药知识普遍匮乏。央视调查发现,在北京某医院,输液大厅早上就座无虚席,有人感冒输液,有人换季也输液…其实小病输液,有害无利!记住一句话: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2万多次,影响很大。
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样的说法准确吗?
我们先来看看口服药和注射药有什么区别。
先举个例子。呋喃苯胺酸(速尿)静脉注射过快则可能导致耳聋,口服或者缓慢注射就不会。青霉素V如果口服,则可能会因为有食物影响吸收导致疗效差,注射就不会。
所以,用药途径是各有利弊的。那如果同样的药物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静脉注射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要讲一个医学概念,叫做生物利用度,英文叫bioavailablity。
这个是指通过口服或者肌注或者静脉注射,药物进入人体后,有多少比例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到达药物起效的部位。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常认为这个利用度是100%。因为注射入静脉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100%药物起作用。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因为涉及到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率的问题,药物需要排除食物的干扰,还得穿过肠道上皮的细胞,经过肝脏处理,最终进入血液循环,所以这个利用度比起静脉注射就要低很多。除开少数胃肠道吸收率特别高的药物之外,大多数都比较低。而肌肉注射介于两者之间。所以通常口服药物的剂量要高于静脉注射的量。比如常用的药物普萘洛儿(propranolol)口服是需要用40毫克,静脉注射就只要用1毫克。同样,即便口服,是片剂,胶囊,还是液体,都会影响这个生物利用度。
第二是一个血液浓度峰值的概念。静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入血液,所以血液中药物浓度立刻达到最高值,发挥作用。而口服药物因为要经过肠道吸收入血,还得经过门静脉被肝脏处理,再回到心脏,从心脏泵出去,才能到达作用部位发挥作用。所以这有一个时间差,也就是起作用时间比静脉注射要晚一些。肌肉注射介于中间。
第三,肝脏的代谢问题。所有口服药物进入胃肠道后,要经过好几道关卡。首先,要经过胃肠道黏膜这一关。从胃肠黏膜吸收进肠系膜静脉,会丢失很多有效药物,所以药物总量会下降。经过第一道关后,这些药物经过肠系膜的静脉,汇聚到门静脉。门静脉是一个很粗的血管,收集肠道血液回到肝脏。食物营养就是这样被吸收入肝脏的。药物达到肝脏后,首先会被肝脏这个解毒器官拦住。肝脏把这些外来的药物都当作敌人先处理一番,然后才能放回到血液,回到心脏,再从心脏泵出来。所以经历肠道和肝脏双重关卡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就进一步下降了。这在医学上叫做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静脉注射的药就不需要经过这两道关卡。所以口服药物真正到达血液循环的量会小很多。
那这么看起来,似乎静脉注射好处多多,坏处却没有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盲目的喜欢输液,甚至要求医生输液。所以中国的输液很普遍。
说到这里,说一个相关话题。总看到中国媒体抱怨中国的医院输液太多太泛滥,比如文章开始提到的人民日报的消息。
然而,看看统计数据,中国实在不算高的。最高的是东欧和中亚国家,其次中欧,南亚,中东地区,中国充其量算是比较多,并不比其他国家多多少。
那接下来具体说说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的各自利弊。
先说口服。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手段。益处显而易见,方便,没有痛苦,通常一天只需要一到两次。口服的片剂或者胶囊都有很高的药物稳定性,可以准确的计算药量。但是,前面提到了,口服的问题在于吸收的不稳定。是否进食,或者食物中是否有其他影响药物吸收的成分,都会对药物的吸收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吃药时要遵医嘱,是该空腹吃,还是饭前饭后吃都要严格遵守。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幼儿或者老人,口服片剂或者胶囊可能会成为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使用液体的滴剂了。这里需要提一下,做好的片剂或者胶囊,不要擅自嚼碎了或者拆开了吃。这样可能会破坏本来药物应有的释放速度,导致药物过于快速释放吸收,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或者不能完全吸收。
舌下含服:
这也算口服的一个变种。舌下的黏膜有丰富的血液循环,有些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就可能利用舌下含服来快速入血。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心绞痛时候使用的硝酸甘油了。有些特殊病人,比如因为呕吐恶心难以使用口服药物的,有些药物就专门做成舌下含服的剂型,比如治疗严重偏头痛的利扎曲坦。
肠外注射:
胃肠外用药主要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注射的优点显而易见: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可以通过注射直接入血;静脉注射可以立刻让药物发挥作用,迅速,有效;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可以用来延缓药物的吸收。因为注射多在医院进行,也基本不会出现病人在家忘了吃药这样的情形。
但是,注射当然也是有很多不好的一面的。有些显而易见,比如需要医护进行,需要使用大量的医疗资源,经济性差;费用比起口服当然高了很多;痛苦,注射显然是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不便等等。
但更重要的是静脉注射可能带来一些口服不会有的风险。比如:
感染。注射时需要刺破皮肤,皮肤上的细菌,比如葡萄球菌就可能趁虚而入,导致感染。皮肤针孔如果潮湿就会进一步增加感染的机会。严重的情况下,细菌进入血液,扩散至全身,则可能导致致命的菌血症,危及生命。
静脉炎。静脉炎是人体静脉血管的炎症,常因为感染,或者因为针头的存在,或者注射的药物本身所导致。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反复的注射还可能导致静脉出现瘢痕,最终静脉硬化,严重的会有静脉血管出现像条索一样的硬化。
渗漏。注射时候针尖扎破血管,药物就会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导致周围的皮肤低温,发白,肿胀,疼痛。如果药物是毒性很强的药物,还可能导致渗漏的血管周围组织出现坏死。
输液过量。如果因为疏忽或者液量和注射速度计算错误,就可能出现输液过量。导致高血压,肺水肿,严重的甚至心衰。
低温血症。当大量的冷的输液迅速经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后,还可能导致迅速的体温下降。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脏出现致命的心室纤颤。
电解质失衡。过于稀释或者浓缩的输液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还可能导致血液中电解质失衡。出现高低钾,钠,镁血症等等。
血栓形成。静脉注射还可能引入异物或者空气进入静脉血管,导致血栓的形成。当然外周静脉注射导致的血栓几率很低,但是中央静脉注射的风险就会大幅升高。一次性引入大量的空气进入血管,可能会导致空气栓塞,引发致命的肺循环障碍,甚至引发心脏骤停。
所以,静脉注射和口服一样,是各有利弊的。不能简单的说“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导了大众。正确的选择用药途径,援引一位网友的话说,就是”输液和口服药不存在哪个更优,只有哪个更需要“。得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条件,合理的选择。需要输液时就一定要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