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面肌痉挛】导致面部抽搐的原因有哪些?
2021年07月16日 802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原发面肌痉挛是面神经从脑干的发出部位由于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走行血管的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入与传出神经之间发生短路、导致发生面部抽搐症状发生。
面肌痉挛病因:
1.面瘫后的面肌抽搐
面神经损伤或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完全时可产生面肌抽搐。这种面抽常伴有瘫痪肌的挛缩或联带运动(如张口时眼睛不自主闭合),在作自主运动如露齿时,抽搐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口角歪向健侧。
2.继发性面肌痉挛
桥小脑角肿瘤、颅内炎症、延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颅脑损伤后等引起的面肌痉挛,多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的表现。
3.功能性眼睑痉挛
常见于中年以上女性,多系双侧性,仅仅局限于眼睑的痉挛,抽动时双侧同步,而颜面下部的面肌则并不累及。
4.习惯性面部抽动
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短暂的强迫性面肌运动,为双侧性,可为意志暂时控制。肌电图检查出现的肌收缩与主动运动时所产生的一样。
5.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
表现为双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伴有四肢、躯干类似的不自主运动。
6.局限性癫痫
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其抽搐幅度较大,并往往累及颈、上肢、甚或偏侧肢体,或出现典型的按大脑皮层运动区顺序扩散的局限性癫痫发作。仅局限于面肌者少见,脑电图检查可有癫痫波。
7.痛性抽搐
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抽搐。原发性面肌痉挛病程长,症状重,亦可引起面部疼痛,但疼痛程度较轻,无诱发疼痛触及点。
面肌痉挛可选择药物暂时控制
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高剂量不应超过1200mg/d。具体剂量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
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
药物控制无效,应尽早选择手术根治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桥小脑角区的正常血管随年龄增加产生自然迂曲,极少数病人的血管由于先天的位置或弯曲趋势问题,在一定年龄时会压迫到面神经出脑干区域(REZ),如果面神经局部所受到的压强达到一定程度,长期的动脉搏动性压迫会造成于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的神经纤维局部受损(即脱髓鞘变),相邻神经纤维之间形成多处假性突触,“电流短路”和多处短路导致的“异常环路”致使面肌痉挛的发生,因此,既能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又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的面神经根部的减压术即微血管减压术受到了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推崇。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2008年获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从事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临床工作
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患的显微血管减压术诊治
门诊时间:每周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