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酸痛走不远,下肢血管有危险!

2019年06月04日 118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门诊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患者,行走200米甚至更短距离,小腿出现酸痛乏力,无法继续行走,休息片刻症状缓解后可以继续行走,行走一段距离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同样需要休息片刻症状才能缓解,这种行走状态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哪些原因导致间歇性跛行呢?

临床上引起间歇性跛行症状主要包括神经脊髓源性、血管源性间歇性。神经脊髓源性跛行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脊髓或神经受压受损,行走时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后上述症状缓解或消失,如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是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下肢缺血,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等,迫使停步休息疼痛方可缓解,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如何鉴别病因呢?

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除了间歇性跛行外常伴有肢体发凉、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神经脊髓源性跛行多半有肢体麻木及腰部不适,也可有肢体发凉怕冷但足背胫后动脉可触及。

今天我们主要讲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间歇性跛行。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发生溃疡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有统计报道,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下人群中为<5%,60~69岁的人群中为5~10%,70岁以上人群中为20%左右,有吸烟和/或糖尿病史者,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更高。

哪些人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龄等。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二者均可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增高3~4倍。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可能同时存在下肢动脉疾病。

已发生间歇性跛行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将临床表现分为4期。 

Ⅰ轻微主诉期 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

        Ⅱ间歇性跛行期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转变为静息痛期。

        Ⅲ静息痛期 在休息时也感到患肢疼痛、经常屈膝抱足。    

        Ⅳ组织坏死期 若病变继续发展,侧支循环较差,进而出现营养障碍发生溃疡或坏疽。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随着病变进展,感染坏疽可发展至足踝部、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 常规检查  因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伴随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需要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评估心、脑血管情况等。

2. 专科检查  包括踝肱指数(ABI)、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等。  

踝肱指数  应用多普勒听诊仪与压力计,测算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之比,静息状态下ABI小于0.9提示下肢存在缺血。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为常用筛查手段,可初步判断管腔狭窄、闭塞位置严重程度等。该方法无创、方便且花费较低,对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T血管造影  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

磁共振血管成像   同CTA,亦可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明确的影像学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金标准,能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远端流出道等。 

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适当锻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应用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促进侧枝循环建立、减少血栓形成。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步行训练达到延长步行距离的效果。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则考虑手术治疗。

专科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目前首选微创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他手术方法,如:人造血管旁路术、内膜剥离手术等,创伤较大、年老体弱、合并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此类手术。

如何预防?

该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清淡饮食、严格戒烟、加强锻炼,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