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内斜视
2017年12月19日 937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定义:眼外肌肌肉本身和它的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眼位偏斜,在向各不同方向注视或更换注视眼时,其偏斜度均相等.
共同性斜视的特点:大脑高级中枢的病变,而神经核、肌肉正常;眼球运动无限制;
第一、二斜视角相同;眼球向各方向运动是一致的。
分类
调节性内斜视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 先天性
后天获得性
继发性内斜视 知觉性内斜
运动性内斜视
特殊类型内斜视
微内斜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周期性内斜视
先天性内斜视
检查
– 屈光矫正 散瞳验光1%阿托品眼膏
– 检影后检查
• 眼位
• 眼底
• 注视性质
• 屈光间质的检查
治疗
– 远视
• 全矫配镜
• 儿童生理远视(+2.00D) 戴镜观察3个月
– 近视 按复验配镜
– 散光 按处方配镜
手术治疗:两岁左右手术,内斜度大但稳定,交替注视,已确定DVD或下斜肌亢进
后天性非调节性内斜视
与先天性内斜视相比,发病稍晚,2~3岁发病,斜视度较小,远近斜视度与不同类型有关,戴远视性矫正眼镜后斜度数不变。
治疗:配戴眼镜、弱视治疗、手术
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屈光性
病因:远视未经矫正,过度使用调节导致,且相对融合性分开不足。
临床表现:多为中、高度远视性;
多在2~3岁时发病;
间歇性斜视,注意力集中出现;
AC/A正常(正常值4/1);
戴远视镜矫正后双眼位可矫正;
治疗:足度矫正。
治疗及时-戴镜正位、无弱视、双眼视功能正常;
治疗不及时-弱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高AC/A调节性内斜视
机理 与屈光无关,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性辐辏的一种异常(AC/A高)
临床特征
年龄2—3岁;
轻度远视平均+2.00- +2.50D;
内斜度,看近大于看远,15△;
看近表现内斜视,看远正位或内隐斜;
AC/A比值高(正常值3△—5△)
治疗
• 散瞳验光
• 配双光眼镜
• 看远全矫配镜、看近过矫配镜
• 缩瞳治疗 缩瞳剂使睫状肌紧张(可减少中枢调节)同时瞳孔缩小(利用小孔成像原理使物象清晰)减少辐辏
• 手术治疗 内直肌后退+后固定缝线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机理
戴镜后仍有部分内斜视(残留部分为非调节性);原为调节性但未及时治疗;或是失代偿性。
治疗
– 屈光矫正、治疗弱视
– 手术
• 根据戴镜后的内斜度及远与近的斜视度设计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