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护脾养胃
2017年08月28日 1212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胃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目前,普通人群中大约有近七成患有胃病,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季节交替之际,正是胃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夏天的炎热并没有完全褪去,人们对于生冷食物也往往不甚忌口,另一方面,天气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胃肠道功能减弱,很容易患上胃肠道疾病,人们应当格外注意对于脾胃的后天保护。
《黄帝内经》中曾提到,脾胃为水谷之海。只有脾胃好了,我们吃进去的东西才能够正常消化吸收,进而精力充沛的去学习和生活。如果消化不好,人体就可能出现缺氧、缺血等一系列问题,轻则导致头昏脑涨,走路无力,重则导致肠炎、心脏病等更严重的疾病。所以,对于脾胃的后天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今时代,常见的胃病包括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充血性胃炎、慢性胃窦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食管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肠溃疡、结肠炎等。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近些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饮食习惯的不规律,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患上这类胃部疾病的人群越来越多。
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说是所有胃病的基础性胃炎,患者人群很多。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浅表性胃炎跟寒邪或湿邪有关,主要症状包括胀气、肠鸣、腹鸣、饮食不香等。如果属于寒湿两邪所导致的胃病,主要症状则为胃部嘈杂不安、胀气、反酸、轻微呕吐、便秘,还会出现吃了冷东西症状加重,吃了热的会稍微缓解的情形。体内出现湿淤、寒淤之后,身体会出现怕热、口干、头昏脑涨、失眠、心慌气短,甚至高血压等症状。
在众多胃病之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较轻、易治的病种,但应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讲求在祛寒、除湿,扶正的基础上,重点活血化淤。药物包含二陈汤、化气汤、理中汤。
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是西医概念。其中,胃溃疡的症状适用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病灶多在上腹部,也可能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患者常感觉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胀、饱胀、痞满、纳呆、消化不良,饮食不香或吃不下饭。生活中,过食甜食通常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之一,胃部无法全部消化代谢大量的甜食,淤积在胃里,进而导致胃溃疡。胃溃疡病人往往进餐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疼痛明显,1-2小时后逐渐缓解,晚上疼痛加重。受凉、暴饮暴食、酗酒之后疼痛加重。有的还出现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泻,部分患者还可能无症状或者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胃溃疡可导致溃疡穿孔,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发作还容易引发胃癌。
萎缩性胃炎也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根据数据观察表明,萎缩性胃炎如不及时治疗,癌变率相当高。
在中医治疗中,萎缩性胃炎主要以纾解气机、扶正、气血两补、提高免疫力为主,在此基础上扫清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环境。轻则一个月,重则两三个月就即可治愈。
胃溃疡与萎缩性胃炎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存在,胃溃疡病发生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许多胃溃疡病人又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对于患有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来说,保护好胃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吃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吸烟酗酒。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避免服用对胃刺激比较大的药物,并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半小时服用,以防刺激胃黏膜而导致病情恶化。尤其是不能经常食用过凉的东西,一般来说,胃的温度在36度左右,而冰镇食品的温度在零下1度到零下2度,如长时间饮用食用,胃的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因此,即便在炎热的夏天,各类冰镇饮品食品都应尽量避免。
专家推荐养胃中药方
胃热者:金银花1克,玫瑰花1朵。
胃寒者:炒薏米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也可以放一点红茶,保护胃黏膜。
女性胃热者:菊花1克,白梅花2克。
女性胃寒者:玫瑰花1朵,陈皮2克,泡茶喝。
老年人:黄芪6克,茯苓6克,泡茶喝。或加丹参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