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宁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经验

2018年08月16日 77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中医称糖尿病为消瘅或消渴病,DKD为消渴病肾病。DKD不仅是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也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刘玉宁

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刘玉宁教授,从医四十余年,长于肾脏病的诊治,对DKD的治疗颇有建树,获效甚捷。笔者幸承师学,亲聆教诲,收获颇丰,现将刘师治疗DKD经验总结如下。

1.重视辨病,从积论治

肾脏病的辨病论治重在辨肾脏病理而施治。DKD是以肾小球结节性硬化或弥漫性硬化和(或)间质纤维化等超微结构变化为病理特征。刘师[1]从微观上认识到这种病理改变与中医《难经·五十五难》所说“五脏所生;……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之癥积颇为一致,属中医微形癥积证。其在肾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有形可征,其组分有质可查。构成肾积的主要成分为细胞外基质和纤维蛋白成分。肾之微积一经形成,即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损伤肾体,破坏肾用,导致肾之封藏失职,气化失常,从而出现蛋白尿、水肿等DKD常见的临床表现。刘师创新性地把DKD微形癥积证的形成机制归纳为“虚”、“瘀”、“痰(浊)”、“毒”四大方面,其中“虚”是其始动因素;“瘀”、“痰(浊)”是微形癥积证形成的病理基础;“毒”是导致和加重微形癥积的重要因素。并认为“积”是独立于痰、瘀之外的病理产物,与痰、饮、瘀血同属中医第二病因。 

1.1虚与微形癥积

虚为五大病机之首,是导致DKD微形癥积的始动因素。虚证的形成由先、后天诸多因素所致。《灵枢·五变篇》提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亦指出:“五脏脆弱则病消瘅”。此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中精气亏少,阴精无以滋养于上则口渴;肾气不能固摄于下则精微走泄而发为

消渴肾病。或以后天饮食失宜,过食肥甘厚味,积热伤阴,正如《丹溪心法·消渴》中所讲:“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或为情志失调,肝郁气滞,久而化火,上灼胃津,下耗肾液,甚则热扰肾关,失于封藏,精微下泄而发为消渴肾病。另有房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酿成消渴肾病。上述诸多因素导致DKD早期之阴虚火炽,津伤液竭,随病情发展,逐渐阴伤及气,气损及阳,出现气阴两虚甚至出现阴阳两虚之病理机转。无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皆可因虚致实,导致或加重DKD。总而言之,虚作为始动因素参与DKD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成为贯穿始终之病机。

1.2瘀与微形癥积

瘀是DKD微形癥积发生的病理基础。DKD之瘀是因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气虚则血缓而滞;血虚则血少而涩;阴虚则血浓而黏;阳虚则血寒而凝,皆可致瘀。瘀停脏腑经络之间,阻气碍津,化热伤阴,加重DKD之消渴。同时,瘀血内停最易痹阻肾络,引起DKD微形癥积的形成。临床上,DKD患者多数存在瘀血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沉涩,以及血脂升高,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高粘、高凝状态等全身性宏观和微观的瘀血症状。日久则“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唐容川《血证论·瘀血》),成为肾脏微形癥积发生的病理基础。

1.3痰(浊)与微形癥积

痰浊是DKD不可忽视的病机环节。痰浊与瘀血同为因虚所致的病理产物。是由脏腑亏虚,津液不归正化而酿生。痰浊阻抑脉络而生瘀血,痰浊与瘀血互相攀援,结成窠穴,阻滞肾络,亦为DKD微形癥积的病理基础。诚如方隅《医林绳墨·积聚》指出“积者,痰之积也”。王肯堂《医学津梁·痞块》进一步指出:“痰能流注于脂膜……痰积不流,则脂膜为其所据……有形之块见也”。近年来研究表明痰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质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物损害等病变。有关“痰浊证微观辨证指标的实验研究”已直指血清脂类代谢异常是痰浊证的生化基础。痰浊凝聚,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的关键病机,清.张志聪说:“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可见血中过量之脂浊,实则是痰浊。晚近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不仅直接参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的LDL受体,导致系膜细胞和足细胞的损伤,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1.4毒与与微形癥积

毒是导致和加重DKD微形癥积的重要因素之一。刘师认为,毒之病因学属性有二,一是“邪盛谓之毒”,即所谓“物之能害人者皆谓之毒”,毒是对人体脏腑和组织有较大破坏力的一类物质;二是毒具火热之性,临床上有热毒、湿毒、瘀毒、痰毒之分。毒邪炽盛,可以灼炼营血为瘀;煎熬津液成痰,从而使痰瘀加重而癥积益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有学者将升高的血糖称为“糖毒”,升高的血脂称为“脂毒”,升高的肌酐、尿素氮称为“溺毒”。有证据表明,DKD时,高血糖、胰岛素抵抗、非酶糖基化、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等异常激活了肾脏局部的炎症细胞,活化的细胞及其释放的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肾脏处于微炎症状态,即中医所谓毒蕴肾络,从而加速肾脏病变进展。

2.辨积审因,对因治疗

刘师对DKD微型癥积的辨治,重在抓住其形成的“虚”、“瘀”、“痰(浊)”、“毒”四大病机,进行中医辩证论治。气虚证,临床可见腰酸乏力,气短懒言,易感冒,舌质淡,苔白,脉弱,治疗重用黄芪;如伴有手足心热,目睛干涩,眩晕耳鸣,咽干咽痛,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则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法,药用蝉花菌丝、黄芪、玄参等。痰瘀阻络证,临床可见胸闷脘痞,形体肥胖,血脂升高,腰痛固定,唇、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沉弦或沉涩。治以活血化痰法,药用僵蚕、川芎、水蛭、水红花子等。湿热蕴毒证,临床可见口苦口粘,皮肤疮疡、疖肿,咽喉肿痛,口干,渴不多饮,小便短赤、或尿涩而痛,大便粘滞,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解毒化湿法,药用络石藤、土茯苓、鱼腥草等。在DKD的微型癥积发生、发展过程中,上述证候常呈多联出现,故当因证施治,诸法合用。

3.体因并治,攻补兼施

在DKD的辨治中,刘师重视微观辨证[2],强调肾脏病的病理改变是微观辨证的重要元素,中医应与时俱进将肾脏超微结构变化与中医病因病机相联系,使其成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在DKD的临床上,蛋白尿一经出现,即使是以持续的微量白蛋白尿为特征的早期DKD,在病理上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多已较为明显,并可出现肾小球结节性硬化,进入临床DKD期后,则尿蛋白进一步增多,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3.5g/d)和肾病综合征,此期肾脏病理可见肾小球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硬化,即形成肾络癥积。对于微型癥积的治疗,吴昆《医方考》中指出:“用三棱、鳖甲者,支癥瘕也,……用水蛭、虻虫者,攻血块也”。其所谓“支癥瘕”者实为攻癥积之本体,“攻血块也”乃祛癥积之成因,堪称治癥积之道。据此,刘师用咸以软坚之鳖甲,辛以破结之莪术、三棱等以攻治肾微癥积之本体;并以补虚、化痰、破瘀、解毒等以消除积之成因,从而收到体因并治,攻补兼施之功。深合“积之为义,日积月累”,痰、瘀、毒相互胶结,息以成积之病理。以上根据肾脏超微结构变化,结合宏观证候,运用体因并治的方法治疗本病,从而达到局部与整体,宏观辩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4.病深入络,喜用虫药

刘师认为DKD的病位在肾小球,属中医“久病血伤入络”的络脉病变。由于络脉细小,络道狭窄,当痰、瘀、毒入潜肾络,混居其中,结成巣穴导致肾络瘀痹;日久则络息成积,酿成DKD之肾微癥积证之时,已非草木所能达也,必以虫蚁之类疏逐,方能力起沉疴。诚如清代叶天士所云:“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藉虫类药血肉之质,动跃攻冲之性,体阴用阳,可深入络道,搜剔络中伏邪,以松透病根,攻逐邪积临床用药刘师最常选用水蛭地鳖虫、地龙、僵蚕等。四药除具入络剔邪之共性之外,水蛭长于破血逐瘀,通利小便;土元功专散结破积;地龙、僵蚕最擅平肝息风、解毒化痰。上药相伍而用,正DKD之“瘀”、“痰(浊)”、“毒”、“积”病机说丝丝相扣。

验案举例

黄某,男,69岁,20多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在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因患者未予重视,而血糖控制不佳。2012年在当地医院发现尿蛋白阳性,肌酐升高,诊断为“DKD”,给予西医降糖、降压、调脂等治疗,其后尿蛋白和肌酐进一步升高,患者于2014年7月17日请刘师诊治,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5.8g/24h;血肌酐:213μmol/L,血浆总蛋白:66.5g/L,白蛋白:35.6g/L,甘油三酯:1.86mmol/L。刻下症见:形体丰腴,神疲乏力,口苦口粘,心烦易怒,尿多浊沫,且夜尿频多,大便粘滞不爽。舌质暗苔黄厚腻,脉弦滑无力。西医诊断:⑴DKD4期,⑵慢性肾功能不全,⑶糖尿病2型。中医诊断:⑴消渴病肾病,⑵慢性肾衰竭,⑶消渴病。中医辩证为气虚血瘀,湿热蕴毒,肾络微积。刘师在西医降糖、降压、调脂等基础治疗基础上,遂疏方以益气活血,清热化湿,散结通络法为治,药用生黄芪60g、柴胡15g、郁金15g、黄芩15g、川芎15g、三棱15g、莪术15g、水蛭3g、土鳖虫12g、桃仁15g、红花15g、地龙15g、僵蚕15g、土茯苓60g、鱼腥草30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川牛膝15g等。2014年11月27日复诊,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91g/24h;生化:肌酐:172μmol/L,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及甘油三脂转常。患者乏力较前好转,尿泡沫减少,继以上方加减,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形盛气衰,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生湿化热酿痰,日久痰火上灼肺胃,津液干焦而变生消渴;下窜肾络,阻滞络气,烧炼络血,以致血粘成瘀。痰、瘀、火交相济恶,盘聚络中,导致肾络瘀痹,日久而息以成积,而成DKD之肾微癥积。如是虚、痰、瘀、毒与积并存,故治疗以补虚、化痰、破瘀、解毒、散结并行。方中重用黄芪补脾益肾以固本,以炒桃仁、红花、水蛭、川芎、地龙、僵蚕等祛瘀化痰;黄芩、黄连、黄柏、土茯苓、鱼腥草清热解毒;三棱、莪术、土鳖虫软坚散结,紧扣“虚”、“瘀”、“痰(浊)”、“毒”、“肾络微积”五大病机,微观辨治与宏观辨治结合,体因并治,攻补兼施,故能获效。

参考文献

1.  刘玉宁.DKD从中医络积辨治的思路.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9):753-756.

2.  刘玉宁,程小红.肾小球疾病不同病理变化的中医病机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81-82.

                                                  ( 樊然然    谢冰冰    王旭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