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案三-支气管肺炎

2019年07月03日 86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患儿,男,2岁4个月,因“发热、咳嗽、气喘4天”入院。病程中热峰39.9度,阵发性连声咳,可咳出白色粘痰,有流涕,无声嘶,曾予“头孢呋辛、炎琥宁”2天,美洛西林舒巴坦、利巴韦林治疗1天,病情无好转,收入院进一步治疗。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杨东新
      入院时查体:T 37.4度,P112次/分,R 28次/分,W 10.5KG 咽充血,双扁桃体I度肿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喘鸣音少许痰鸣音。心腹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入院后查WBC 5.55*10^9/L,N/L 48.5/40.5,ESR28mm/h,肥达氏+外斐氏反应(-),入院后予“头孢美唑”抗感染,甲强龙静滴、普米克雾化抗炎平喘,化痰,退热等处理后体温下降后易反复,气喘较前稍减轻,咳嗽仍较明显,这个患儿是我在抢救室曾经管过的一个患儿,这次入院不是我主管,我值班的中午家长碰见我认出我来,硬让我再给她儿子看看,西医已经干预3天,抗炎、平喘、化痰力度够强,控制仍不理想,我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次是我接诊的,家长还是比较相信我,同意加用中药,与管床医生沟通后予加用中药治疗,当时患儿的情况如下:
         患儿有发热,体温38.6度,仍有咳嗽,阵发性单声咳,痰多难咯,有气促、气喘,无发绀,无流涕、鼻塞,精神稍疲倦,反应一般,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查体:舌红,苔微黄腻,脉浮滑数。咽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滤泡增生,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及湿罗音。
诊断:肺炎喘嗽病
辨证:痰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苇茎加杏仁滑石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
   炙麻黄5   杏仁10   甘草3  石膏20(先煎)
  毛冬青15   苇茎10  桃仁10  苡仁15
  冬瓜仁10   滑石15   苏子5   莱菔子5
  白芥子5     桑白皮10
  叁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上方一剂后,发热渐退,无反跳,咳嗽、喘息较前减轻,三剂后无气促、喘咳息,仍有咳嗽,精神较前好转,舌质转淡,苔变白,病情已基本控制。当然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患儿的病情较平时类似的患儿恢复要快,症状改善明显。令西医同事们不得不折服,疗效是最好的见证。
       补记:《温病条辨》:“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布逐热饮。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辄效。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三子养亲汤源自《韩氏医通》:“治痰先理气,此治标之论耳,终不若二陈有健脾去湿治本之妙也,但气实之证则养亲汤亦捷径之方矣。”“韩氏此方,用治老年人食少痰多,以致咳嗽喘逆等证。年老中虚,饮食不化精微,反化为痰,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失下降之令,故见咳嗽喘逆等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