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儿童癔症
2018年04月10日 97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包括转换性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和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两者形式。普通人群患病率在3~10%之间。儿童癔症有明显的集体发作特征,多发于学龄期,女童多发,农村患病率较城市高,经济文化落后地区集体癔病发作频率较高。
儿童癔症的发生往往与本人不良的性格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委屈、紧张、生气、突然的不幸事件、不良的心理暗示等均可导致发作。首次发作的诱因明显,而以后的发作则不一定有明显的诱因,可能是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本人回忆发作体验的暗示效应下发作。
癔症发作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总的来看可分为躯体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两大类。躯体功能障碍可以有:抽搐,但与癫痫可以鉴别,如发作中不会咬破舌、摔伤、没有大小便失禁、无缺氧表现、面色正常等;“瘫痪”(以双下肢同时瘫痪多见,但发生突然、没有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好转也迅速)、失明、失音、失聪等等。这些躯体障碍均可找到精神原因,患儿对这些躯体障碍的态度并不急切,经暗示治疗可很快好转。
精神症状可以有情感爆发,表现为嚎啕大哭,哭时肢体乱动,或忽而大哭忽而大笑,动作和表情夸张等,也有儿童的在精神因素诱发下突然晕倒。
虽然癔症的表现很多,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实质性的病变,症状不能用躯体疾病解释;症状变化迅速,富有戏剧性;自我中心,平日的性格如此,发作时也希望引人注意,带有夸大和表演色彩;暗示性强,受暗示发作、症状加重,并受暗示而好转。
对癔症的诊断需格外小心,因为要排除相关实质性的疾病,由专业医生进行,一经明确诊断,治疗并不困难,主要为心理治疗,其要点是平日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消除诱发因素,如避免紧张、恐吓,多关心孩子而不是在孩子发病是才去关心孩子;在发作时采用暗示治疗,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焦急、过多关注。对于症状严重持续、或发作时过于兴奋的孩子可给予少量的镇静剂、或精神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