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内门诊的故事之一:生生有异,何必求同?
2018年07月18日 83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最初撰稿 高彦峰女士(2010年6月)。闵宝权审稿和适当添加修改。(最新改动:20130826)
其一、 生生有异,何必求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闵宝权
我帮主任抄方已1年有余,患者见得多了,才发现患病原因真是无奇不有。
08年春天,来了一位50岁左右的男子,来看头晕。不光头晕,他从头到脚就没一个地方舒服!吃饭没胃口,睡眠质量差,胃胀,心慌胸闷,肩颈酸麻,走路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唉——我怎么哪儿都难受啊!?
根据主任平时的教导:越是主诉越多的人,器质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可能性越大。我猜想:此人是抑郁吧?
果然,主任看完他的原病历本和原检查检测报告,抬头问他:“您旁边这位是您夫人吗?请到诊室外暂回避一下”。然后直视着他:“您身体没病,病在心里。说吧!心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是工作上的?还是感情上的?”
此人一愣,几秒钟之后,一声长叹,唉——我跟媳妇没事,就是一上班就觉得憋屈!您说,我和我同学,在大学里是同班同宿舍,毕业后同时分配到同一个公安局在同一个部门。如今,他已经是我们市局的局长了,我才是设备科的科长!我只要一上班就觉得有压力,我抬不起头来!您说,我和他为什么不一样?
主任微微笑了。局长只有一个,副局长才能有几个,您说,您怎么能和他一样?再说,您怎么可能和他一样?你俩的先天条件一样吗?也就是说你俩的家庭出身一样吗?你俩的老爹背景一样吗?再说后天条件,你俩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一样吗?除了在大学同班同宿舍,你俩的学习成绩一样吗?脾气性格为人处事工作态度一样吗?后来的恋爱经历一样吗?妻子的素质水平一样吗?你俩的老丈人背景一样吗?人际关系网络一样吗?这么多的不一样,您怎么可以仅仅因为是同学同事就要求自己必须和人家一样呢?还为此把自己弄得都抑郁了,多不值啊。要是按照老兄您的思路,那胡锦涛温家宝的同学岂止是抑郁啊,都该去自杀了吧?
此人又愣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笑的眼泪都出来了。等他止住笑声,擦去眼角的泪花,对着主任伸出大拇指:高!实在是高!真不愧是北京的大夫!水平就是高!您说的这些话叫我心一下子宽了!哎,您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们班几十名同学不可能都当局长啊!还有好多同学不如我呢,我的小学中学同学现在还好多是普通农民呢。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开呢?
主任也笑着说:那是因为您以前两眼只盯着局长了!心态影响工作质量。积极快乐的心态会提高您的工作成绩,说不定将来您就该是局长了!
此人又笑了:局长不局长,不重要了。关键是别给自己找罪受!我难受了好几年,吃了好几年药,白吃,没用!大夫,您不用给我开药了,我现在就已经不难受了!
此人走后,主任说:这是个聪明人,能够“顿悟”啊。
“顿悟”后随即“放下”了,“放下”了,随即心灵“自由”了,身体“解放”了,各种躯体化症状不治而愈了。
但愿天下人,别把身外物看的太重。劳心劳力,痛苦一生 何苦呢?长期生病,不但自己身心痛苦,连累家人亲朋,而且常年累月吃药肯定劳精伤财的。
应像那位设备科长,顿悟后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不光自己活得轻松,活的有意义,周围人同他相处也少了许多压力。个体自在了,家庭和气了,单位和睦了,社会安定了。
20101120闵: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又见到不少类似情况的人:仕途升迁,堪比命大;文章排名,重于求是;职称荣誉,机关算尽;人为财迷,兄弟反目;小小误会,仿佛窦娥冤在世;为情所困,哀怨满腹;公平失衡,怨恨丛生…….。有的人为此既抑郁又偏执,劝不听,解不开,悟不透,难自省,积郁时长,身体有恙,只好大量吃药,却是仍是缠绵难愈。
人非圣贤,孰能无欲?要能悟透谈何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即使悟透了,要能真正放下,更难啊!何况人要生存,要质量,要衣装,要面子,难免要相互对比的等等。
20121026闵:我前不久委婉规劝一位情绪上可能一时偏“低落”的朋友,给她发过一条下面短信:身外之物尽皆放过!投入自然,放飞心情;万事之上,心灵自由!
闵宝权修改时注:原文中有“常年累月吃药肯定伤身”(我给删除了),此提法很不科学,易误导病人。我当然同意一个人最好不吃药,少吃药,但前提是最好不得病,或者得不用吃药就可能好的病(比较轻)。比如某人失恋了,想开了,放下了,好了,不必吃药;若始终放不下,郁郁寡欢,严重抑郁了,觉得活得没意思了,要死要活的,家人朋友怎么劝也无效,怎么办?最好去医院找医生看病吃药,同时再看看心理医生则更好了。还有许多病,比如癫痫、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确实需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抑郁症至少服药6-12个月,部分复发的需1-2年甚至终生服药的。常年累月吃药,看吃得什么药,根据个体情况,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即可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其二、仁心与仁术
今天下午是主任的专家门诊。当我叫道“5号,李英”时,四个人簇拥着一张急诊床推进诊室。
床上是一个男孩,眉清目秀,但眼神很复杂:既充满希望又有几分恐惧,我给他一个微笑表示安慰。掀开被子,发现他四肢痉挛。他母亲向主任述说病史:我儿子今年21岁,13岁以前一切正常。13岁那年偶然摔倒一次,抽搐。在当地医院看病时医生说这可能是威尔森氏病,咱这里看不了。这种病是遗传病,可能看不好。儿子回家后不吃不喝哭了一天,从此双腿痉挛再也无法伸直,至今已8年了!从县里到市里再到省里,病是越看越重,可哪家也没给个明白话到底是啥病?我们来北京是最后希望了。
主任细致查体后,又查看以前各种检查结果和曾经用药,发现诊断威尔森氏病证据不足,决定做核磁检查。他安慰男孩:你的病还不能完全诊断是威尔森氏病,或许还能治好。要做进一步细致检查。出了结果马上回来,我看片子。
他母亲说,儿子怕做CT、核磁,非常害怕,甚至有一次因紧张至痉挛加重而无法拍片。当时拍片的医生也只是漠然看着说:行不行?拍不了就别拍了。我们白交了钱拍不了片子还不退钱。母亲说的眼泪汪汪,男孩也跟着泪流满面。
主任对男孩说:小伙子,别紧张啊。紧张了拍片效果不好。你要好好配合,拍出片子找出原因好给你对症治疗。这不是你来北京的目的吗?于是,主任马上拿出手机,和影像科大夫联系,介绍患者情况,请对方予以照顾。男孩又一次热泪盈眶。
就在全家准备出门时,主任有突然叫住他们:慢着!为了更顺利些,我再给你们一个方法。边说边开处方:10%水合氯醛一瓶,到那后口服10毫升,10分钟后就可以松缓镇静下来做核磁了。如果还痉挛,再服10cc,再等10分钟,估计就可以了。你们买上药快去,把我的处方给那个大夫看就行了,他会照顾你们的。
一家人连连称谢,母亲竟哭出来声:我们看病看了8年了,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好大夫!男孩用手抹着眼泪被推走了。
我看着这一幕,也很感慨。当地的某些医务人员工作中难免带有刻板式的冷漠,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疾病难诊治,已经让人无可奈何,艰难求医路,更然人内心感到无助困苦。
于是,想起唐代药王孙思邈。老人家一生的伟大之处,并非只是精通医药并成书《千金方》,而是医学史上首位提出“医德”的大医。医术当然重要,但医者应仁为本,仅有医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内心善良。或者说对良医的要求更高,仅有善良是不够的,还应有悲悯之心,唯如此医者才会见病不鉴人,见人不鉴身,忽略病人的贫富贵贱等,可能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
我们称赞某大夫,常说“仁心仁术”。无仁心者,何以施仁术?可见,“仁心”重于“仁术”啊!
其三、 情比药重
08年春天,一对50多岁来自河北的农民夫妇走进诊室。丈夫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坐在诊桌前,未语泪先流。妻子拍着丈夫肩膀说:终于到了北京了,这是全国最好的医院的专家号,咱好好看看。
经过主任仔细查体、询问病史,最后诊断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并告知:此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只能用药改善症状、减轻后遗症。
拿到处方后,妻子仍然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主任,不甘心地问: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更好的药吗?主任迟疑了一下说:还有一种“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这病有好处,但是太贵了,265元一支,连用十支,而且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效。考虑到你们是从农村来的,经济上未必能承受,所以没建议你们用。先用这些常规药试试吧!
妻子说:只要是好药,只要可能管用,我们就用!丈夫说:算了吧,得花两千多呢,你们经济能力不强,何况未必管用呢。妻子坚定地说:不行!只要有可能,就必须试试,花点钱算啥?万一你好了呢?只要你病好了咱家就都好了!
丈夫闻听此言,热泪盈眶,哽咽不语。
主任见状,感慨到:再好的好药不如有个好老伴啊!老哥,能娶到这样的老婆就是您的福分啊!既然这样,这药也是属自费类别,我也就试试帮你们一把。我认识一朋友是开药店的,我给他打个电话,问问去他们那儿能否买到,能否给给您优惠点?
打了两个电话,最后对方说请示后,可以单批为他进货,而且可以稍便宜些。让病人家属前去办理相关手续。夫妻俩千恩万谢去了。
紧接着进来的也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来自江西,由两个女儿陪着就诊。症状是头晕,头晕的原因是生气,生气的原因是老婆不听话,老婆不听话的原因是讨厌他喋喋不休,而他喋喋不休的原因是老婆想过生日、想要礼物、自己反对、女儿们却都支持妈妈------。自己反对无效!只能任由老婆—— 一个半大老太太花这份不必要的钱过什么生日!自己气得头晕,老婆还说活该,竟然不陪我来看病!我这气能顺畅吗?
主任问两个女儿:给你妈妈过生日一共花了多少钱?女儿答:请客吃饭300多,买衣服100多,一共400多吧!我们姐俩各出一半。
主任笑了,于是就把刚才那对河北夫妻的事讲给这位男子听。末了,问他:假如你现在得的是他的病,你老婆会像他老婆那样对你吗?不可能吧?一个女人对丈夫的态度,其实取决于丈夫对妻子、对家人的态度,这是相互的。既然你也知道老婆既不馋也不懒,人品也不错,还养育了两个优秀的女儿,你为什么不主动为老婆过一次生日呢?从江西到北京,你们三人的车费、饭费、住宿费、还有你的医药费,总共得一两千都不止吧?划得来不?何况气出毛病来,谁难受?大丈夫,大丈夫,心胸要大一点嘛!
在写这两对夫妻的故事时,想起90年代曾听过一首《待嫁》,其中两句:“我用一生一世的心,换你一生一世的情”。能不能赢得一个人对自己一生一世的爱心、爱情、专心、专情,就看自己是如何付出、是否真诚待他/他!
(后记:河北农村夫妻,又来复诊过两次,病情稍有见好,趋于稳定)
其四、白天不懂夜的黑
(原题目:都是爱惹的祸,爱是不能替换的)
去年春天,有一位24岁的女孩来看头晕和失眠,有时出现没名的焦躁。几次复诊过后,不见好转。而且每次复诊时都对自己的头晕影响工作和睡眠而急得掉眼泪。主任要求她的家长必须来一趟。于是,她的母亲陪女儿一起来了。
主任告诉这位母亲,女儿的头晕不见好,不只是身体的原因,肯定有心理上的原因。她有什么压力或不高兴的事?是工作上的?感情上的?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说道:“是感情上的,同时也与我有关”。原来女儿处了一个男朋友,俩人感情很好,但是母亲就是不同意。因为那个男孩不但长相一般,还没车没房,而且是外地人。为这事母女俩已经别扭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基本是谁也不理谁。
母亲十二年前离异,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将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女儿身上,且对女儿的学习工作一直看管较严。为了女儿,有数次机会再成家,她都放弃了。几个月前女儿突然告诉她交了男朋友,她一时难以接受,在详细了解男孩的情况后,母亲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母亲不想自己的女儿今后沦为“贫穷夫妻百事哀”。
主任告诉母亲,你女儿已经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生活。您一定要坚决反对吗?万一您女儿出了事怎么办?您考虑过了吗?再说如果您真的把他俩拆开了,您女儿肯定能找到更好的?您女儿已经24岁了,从心理到生理都需要有人关爱啊。母爱再伟大,永远也无法成为爱情的替代品。
主任又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部汽车草图,问母亲:“我们每人的人生就像一部汽车,主驾驶是谁?”。“是自己”。“那,谁应呆在副驾驶位?”。“应是爱人”。“孩子和其他家人应呆在哪儿?”。“后排座位”。
主任又问:“那你的副驾驶位,你放谁去上午了?”。母亲沉默不语。本来是空的,她把女儿放上去了。
“您女儿自己的人生车上,她是主驾驶,您原本应呆在后排座位的,无形中当妈妈前挪至副驾驶位上了吧”。
“女儿大了,当妈妈的一定要放手。她愿找什么样的人当她的副驾驶员,应由她决定。
还有一句话想必您也知道:鞋合脚与否,唯有脚知道。”
主任转身问女儿:“你反对妈妈再给你找个后爸吗?”“我给她说好多次了,妈妈您早该找一个伴了。”
“为了女儿,您先错过了几次机会;今后同样为了女儿,为了自己,您知道您该多花心思去寻找您的副驾驶员了吧。”妈妈笑了,给人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妈妈当场告诉女儿,她今后不再反对女儿的婚事,好歹由女儿自己拿主意。
两周后,女孩来复诊,情绪明显好多了。只是和母亲的关系还是不太亲密。女儿也看得出母亲也在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管理风格,但母女俩难免还有些冲突。主任要求女孩要体恤妈妈的心情,主动和母亲亲近,多陪妈妈聊聊天,让母亲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那男孩对自己的好。
后来,那位母亲再来时,说起女儿已不再怒气冲冲。在主任的劝导下,她已明白:自己的女儿个子不高,长相不突出,在爱情市场上并不占优势。现在能找到一个感情和得来男朋友,差不多就算了!在女儿恋爱的问题上,妈妈慢慢放手了,即使如此,妈妈因各种原因也抑郁了好一阵子,与女儿同时服用抗抑郁焦虑药物。女儿病情减减好转直至停药后,妈妈又继续服用了5个月药物。令人欣慰的是,妈妈后来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最近一次母女一同前来看主任时,俩人的笑都多了份轻松和自然。
其五、喜临门,泪难收
(原题目:我的泪珠儿)
患者燕宝珠,女,56岁,河北人。初步诊断:神经官能症伴焦虑抑郁。
2009年,由两个女儿陪同就诊,自诉:近一年来神疲乏力,心烦易怒,食难进,睡难安,头常晕。双下肢酸胀怕冷,常感行走无力,要求在本院重新做一遍所有检查。患者述说病史时神清语利,经各项神经指征检查一切正常,查看以前在保定各医院所做各种化验、检查也一切正常。主任微笑着放下手里的一堆片子、报告。
问:你和老伴关系怎么样?
答:挺好的。他比我脾气好,挺让着我的。
问:一年半以前或两年前,你家里发生过什么让你心里不痛快的事?
答:没有,这一两年俺家没坏事净好事。大女儿找了个对象不错去年刚结婚,小女儿今年考上了研究生,俺们家双喜临门哪!
于是,主任起身将两个女儿叫到诊室门外询问详情。两个女儿证实,父母感情很好。只是自从大女儿筹备婚事时,母亲就有点犯病,觉得女儿要嫁到秦皇岛去,舍不得又不放心;紧接着,小女儿考上公费研究生要去美国留学,母亲更不放心,一下子就病倒了,丧失生活能力一大半,好似奄奄一息却又查不出任何病,无奈,小女儿放弃了出国留学改考了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9月报到,现在主要照顾母亲。
主任笑了,说:你母亲身体没病,不用再做任何检查,她的病在心里,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伴焦虑抑郁症状,病因就是你们家的“双喜临门”。女儿大惑不解,主任又解释说“双喜临门”肯定是好事,你母亲在意识层面是不能表示反对的,但两个女儿的相继出嫁、出国均离她远去,潜意识里是难以割舍的,潜意识和意识两层面的想法起了冲突。这种冲突若没有及时调整好,现实层面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躯体化障碍,表现出各种躯体化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头胀、颈部发紧、心慌、胸闷、手脚麻木、全身窜痛等。“哪,我妈的病好治吗?”主任回答道:“方法得当,应不成问题,先用药调理吧,你们家属要配合给予心理疏导,让她的情绪释放出来,以后你俩还要多和她做感情交流”。
请燕宝珠回来后,主任一边开处方,一边聊天似的问她:听说大女儿找的对象很不错,您挺满意吧?
答:哎,相当不错。我挺满意的。
问:女儿能有个好丈夫,当妈妈的就放心了。女儿女婿孝顺吗?常回来看您吗?
答:哎,孝顺,常回来看,我挺高兴的。
问:就是有时候会想她吧?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养大的心肝宝贝一下子就飞走了?
答:哎——想啊,——心里难受——。
燕宝珠涕泪双流,语不成声。我赶紧递上面巾。
我们等她哭过一阵之后,燕宝珠自己又说道:“小女儿也特别不错,考上了公费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我就是舍不得她走,美国多远呐!比秦皇岛更远了呐!——孩子看我有病了,不放心我,就没去出国留学,重新考了个北京的研究生。她不出国了,我这心脏病也好多了,可就是耽误孩子前程了,我心里又些不落停了——可是您说我这也退休了,俩闺女也都走了,我一看家里空落落的我就难受啊!”
主任向燕宝珠身后的两个女儿递了一下眼色,说道:“您没大病,不用再做检查,我给您开点好药,您吃半年一定会好。两个女儿都这么有出息又孝顺,您一定调养好身体,当好女儿的后盾,将来还得照顾外孙子外孙女呢!这光荣的任务非您莫属吧?”
燕宝珠一下子笑了,“我也是这么想来着。大夫,您说我这病能好?那我好好吃药吧”。
两周后来复诊,我一下子没认出来,燕宝珠面带微笑的样子比当初愁眉苦脸时多出了八分风采!
其六、人生自古谁无老?笑看夕阳红满天
林之春,男,72岁,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
今天是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当叫道林之春的号时,进来一位高高瘦瘦的老人。衣着朴素,干净整齐,有一种威严的感觉。面容很清瘦,但眼神闪着智慧的光芒。老人家在诊桌前坐定,先看了主任一眼,再看了我一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发出一声长叹………。 自己一边摇头,眼里慢慢涌上来的已是点点泪光。老人怕失态,忙掏出手帕拭泪,可是脸被手帕遮住的瞬间,还是忍不住哭出了声。我和主任对视了一眼,根据经验,这又是一位肯定有问题而且需要耐心对待的患者,于是我们认真专注地倾听他的主诉。
等他止住哭声,缓缓抬起头来,慢慢说道:大夫,我没有信心活下去了!我非常痛恨我自己,怎么越来越没出息了!我的脑子好像不转了,该想起来的想不起来,不该忘的全忘了。在家人面前屡屡被埋怨,好在是家丑,可是和朋友交往中也屡屡出错,我太没面子了!真丢人!想我从三岁开始读书,中学大学一路优秀,50年代初赴苏联留学,回国后从技术员、工程师到全国第一国企总工程师,我从不落人之后。可现在——我竟然经常犯迷糊,接过电话一会儿忘了电话内容,下楼之后走到街上忘了我要去干什么,想写点什么居然还提笔忘字!唉-------,我怎么堕落到这种地步?!
说道这里,老人又一次落泪,他一边擦泪,一边抽泣,表情很是凄楚。然后接着说道:我不能原谅我自己!我要改变我自己,我绝不允许我得老年痴呆!与其这样我宁肯不活!大夫,您帮帮我,这些天我为这事都快得焦虑症了。
主任坐直身子,笑着劝导:老先生,您不必焦虑。第一,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您的情况很常见,是老年人身体功能老化的常见现象,有的同样年纪的人还不如您呢。您啊,不丢人!第二,咱们有办法延缓衰老进程,改善生存质量,让您有尊严又体面的活着,好不好?
老人一下子精神了许多,连连说道:“好好好,太好了,我就是这个目的”。
主任拿出钥匙递给我说:“请带老先生去旁边的诊室测一下MMSE(简易智能量表)”。然后对老人说:“老先生,我的助手带您去做一个测试,看看您的记忆障碍是哪个程度,我好根据情况选择药物和用药量”。
在测MMSE时,老人坐的端端正正,表情相当认真。MMSE的11道题,他一字一句、一笔一划,那态度都让我感动。还好,林老先生只有时间定向、即时记忆和延迟回忆错了一点,其他的计算、人物和地点定向、理解判断、执行、书写临摹都还正常,得分25分。
回到诊室,我把结果递给主任。主任对老人说:老先生,您还不错,来,我给您画个图。看,这是正常老化,也叫良性健忘,在27分以上。再往后,是MCI,也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再往后,23分以下,是早期痴呆,以及中、晚期痴呆。你现在啊,25分,比正常老化差点,但还不到痴呆,就是中间这个阶段,也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如果MCI阶段不及时治疗,一般3年左右就会发展到痴呆;如果即时治疗,选用合适的药物,您再配合食疗加强营养、体疗锻炼身体、心疗多读书看报并积极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您得老年痴呆的时间可能会推迟好多年,甚至未必发展到痴呆。我给您开两周的药,您两周后再来复诊,我根据您的情况再调整处方。
老人高兴的连连点头,脸上已是云开雾散的感觉,笑容很是灿烂。他笑着对主任说:我算算,我今年72,八年后80岁;十年后82岁,十五年后87岁,能活到80岁以后进八宝山时还不是傻子,我知足了!谢谢大夫!谢谢大夫!
老先生拿着处方走到门口时竟然转回身,鞠了两个躬!
下班时,主任对我说:以后遇到像刚才那位林老先生那样的患者,本身是知识分子,特别自尊和敏感,对于自己的健忘很重视,对痴呆有一种排斥和恐惧心理,严重的人未得痴呆,焦虑症上来了。他在诉说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聆听,尽量不要急于打断他。一来根据他的叙述内容和表情判断病情;二是他会感到我们专心聆听是对他的尊重;三是他因为有健忘,怕得老年痴呆,难免焦虑抑郁了,让他尽情说、哭,有助于他释放情绪,释放压力。
高 注: 至今两年来,林老先生每月来复诊取药一次,我大约见过他十几次。初诊一个月之后,老人就明显好转。再按照主任的要求吃好、喝好、睡好,动手、动脚、动脑,两年来记忆下降没有明显加重。只是老先生食欲不太好,较瘦,血压偏低,偶尔会反应头晕,走路无力。主任就及时调整用药。两年来,老人都是笑着来,笑着走,再无焦虑抑郁。有时还会和我们聊几句,或针砭时事,或讨论自己的诗词作品。最近还送予主任他自己录的唱歌光盘。对于自己的头晕,老人也看开了,能够坦然面对“我老了”这一事实。
人生自古谁无老?笑看夕阳红满天!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晚年,都能过得温馨从容。
其七、百病生于气
2008年9月,有一位叫刘招娣的福建妇女因眼睑下垂求诊,经检查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就在主任开处方时,我回忆教科书上关于此病的诱因,问她:您得这病之前,发怒或生气了吗?哪知她厉声道:当然生气发怒了!主任很诧异,问道:您为什么事生气?
刘:“为宅基地和邻居打官司!打官司时眼睛就不舒服,打完官司之后就眼皮耷拉了!”
主任:生气、劳累、缺觉、着凉,都是这种病的诱发因素。
我:这种病适宜心情高兴不适应生气,您在其后的时间里,是否感觉到心情好时病情见轻、生气时病情加重呢?
刘:唉!这位女大夫说的对!我打麻将时,赢了牌眼睛就睁大了,老输老输急得我就眼睛睁不开了!这是啥原因?
我:怒大伤肝,肝开窍于目,另外,肝主免疫,重症肌无力就是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啊!
刘:哎哟!天啊!我以后再也不生气了!我得高高兴兴的好好活着哦!我可不能因为生气瞎了眼哦!
无独有偶,2009年3月,有一位刘兰芝的女同志因头晕求诊。主任诊为:神经官能症伴焦虑。二诊、三诊,病情逐步减轻。
熟悉之后,我问刘兰芝:大姐,您生这病肯定和情绪有关,您家里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吗?哪知,刘大姐竟笑了,小声说:高大夫,我跟您说您可别笑话我。前一段时间炒股赔了十多万,着急上火,后来就头晕,晕的最厉害时俩月根本走不了路,不敢出门,我在家上厕所都是从卧室爬到卫生间。唉,那时候不懂心理学,还以为是脑血管病呢!要早知道是焦虑症,早来看了。
中医有“情志病”一说。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只有阴阳平衡,五脏协调,人才可以健康无病。即所谓:平人不病,形与神俱。
现在社会中,人向外索取追求的多了,向内修身养性的少了,故许多情志病“蔚然成风”。如果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于是,我们肯定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八、生之忧
南平,女,30岁,25天前刚做完第二次小产。身体虚弱,面色青黄而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常感腰酸。入睡难,多梦。望诊问症,属先天肾气不足(母亲自年轻至今一直体弱多病)。
因为她是我朋友的同事,所以认真建议她好好调养身体,以免将来影响自己和后代的身体质量,自已莫走母亲的老路。但她本人是西医大夫,对我的话不以为然,想等将来再说吧。
谁知刚过了三天,我的老友来短信问我有关不孕不育的事,待我回信解答完之后,老友说:有机会让李**亲自找您吧!我一惊,此人两年前我见过几次,记得她还特地为她月经不调和脸上长痘的事找过我。
于是我翻开两年前的出诊记录本,李**:女 28岁,面色黑黄无光,肾区多痘,眼眶发黑。问症经期延后,量少而色黑有块,经前情绪波动。性急易怒,畏寒怕冷,睡眠欠安,多梦易醒。食欲较好。宜舒肝、健脾、养肾、祛寒。
当时,我也像今天劝南平一样,劝李**认真对待身体的调理,以免将来影响生育,可她并不在意。谁知两年后,她因为婚后一年多未孕而着急了。
民间有句话,叫“临时抱佛脚”。抱的人肯定不少,不知灵验的多否?两年后的南平,会是什么样?
年轻的女孩,要学会善待自己,保护自己。
注:上述故事主笔人为高彦峰女士
她曾于2007-2009作为我的门诊助手为我抄方)
闵宝权:我看后做了些修改补充并征得其同意后放在此处供大家参阅。高彦峰女士在2008-2009年2年间在门诊给我当助手,她曾自学中医和心理咨询,为人热诚,善于观察,根据所见的真实案例写成随笔以飨访阅者。文中所有姓名均用化名,读后若访阅者或多或少有所启发或感悟,笔者和我就释然了。有愿来门诊探讨或谈心的,尤其是关于亲子教育的,我也非常欢迎。也欢迎大家给与指正。闵宝权于20100403凌晨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