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细分症状才好精准用药
2019年01月02日 852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每当逢年过节,因肠胃不适症状而到医院就诊的人也会多起来。但是,如果只注重治疗引起消化不良的疾病,或只进行简单的对症治疗,而不从细微处分辨具体情况,很容易造成患者久治不愈。
消化不良的分类
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轻瘫(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症候群)和食道反流病等,都是导致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症状表现为间断出现的上腹部不适感或疼痛、餐后饱胀、早饱、烧心、上腹烧灼、反流等。
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当出现上述症状,同时无确切的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可继续分为与进餐相关的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多表现为早饱或餐后腹胀;以及与非进餐相关的上腹痛综合征(EPS),主要表现为上腹痛、上腹烧灼感。
FD发病率最高,发病原因与胃酸分泌、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如情绪波动、睡眠状态、烟酒刺激等。
器质性消化不良(OD)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上腹部饱胀、烧灼感、恶心等表现,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的是,器质性消化不良常有明确的病因,也就是说,消化不良症状是由肝病、胆道疾病、糖尿病、胃溃疡或胃癌等疾病造成的。
所以,在消化不良症状发生后,应及时进行检查,首先要确认是否伴随其他疾病。
消化不良的治疗
调查发现,OD患者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数,多数患者为FD。因此,对于消化不良的治疗,OD患者主要针对病因治疗,辅助补充消化酶或者改善胃动力来缓解症状。FD则应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规律饮食,避免烟酒等刺激因素。适用于轻型的消化不良,多为情绪、工作过于紧张、天寒受冷等因素引起,仅有轻微上腹不适、烧心等。
其中,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退,容易受情绪影响,有时食物稍粗糙、进食生冷或过于油腻,也可诱发消化不良。
2、药物治疗
(1)促动力药
促动力药有助于缓解FD患者的上腹胀、早饱等进餐相关症状,可作为FD,特别是PDS的首选经验性治疗。推荐疗程一般为2~8周。药物主要是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必利或伊托必利。
(2)抑酸药
抑酸药主要分为两类,即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可作为FD,特别是EPS的经验性治疗,而对动力障碍为主的FD患者则疗效不佳,因此,对于症状和饮食关系密切的患者,不推荐首选PPI。
对以消化性溃疡症状为特征,而又无溃疡存在的患者,即溃疡样消化不良,可因进食或服用H2受体拮抗剂而好转。推荐疗程一般为4~8周,如症状改善不佳,应考虑调整治疗药物。
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妥拉唑、雷贝拉唑等;
H2受体拮抗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
(3)消化酶
消化酶作为辅助治疗用药,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联合促胃动力药物,疗效优于单用促动力药。一般饭后服用。
(4)根除幽门螺杆菌(Hp)
Hp能在人胃内生存,可导致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感染Hp的患者,可出现进食后上腹胀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如应用抑酸、促动力剂无效,建议患者进行Hp相关检查,确诊后行Hp根治,这样可使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改善,还能减少发生消化性溃疡、胃癌等风险。
目前常用的是四联疗法,即PPI 铋剂(餐前半小时服用) 2种抗菌药(餐后即服);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胃舒平等。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
(5)抗焦虑抑郁药
脑肠轴(指脑、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FD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且常参与发病,因此抗焦虑抑郁药物适用于伴有明显焦虑抑郁状态且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FD患者。
难治性FD的处理原则
1、在PPI使用无效后,可尝试给予H2受体拮抗剂,可能可获得症状缓解;
2、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3、若采用1、2项无效后,可考虑给予足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等。
消化不良报警征象
消化不良虽然比较普遍,但当存在如下“报警征象”时,可能是癌症等的征兆,需要格外引起重视,做进一步检查:
1、年龄≥40岁,近期新发生消化不良症状;
2、近半年无明显原因出现消瘦,体重下降≥3kg;
3、不明原因的贫血,甚至伴有呕血和黑便;
4、吞咽困难,且逐渐加重,并伴有疼痛;
5、腹部摸到包块样的可疑物体;
6、有食管癌、胃癌家族史。
小结
对于EPS患者,如胃镜没有发现溃疡或肿瘤,选用抑酸剂治疗。
对于PDS患者,其发病机制与胃排空障碍有关,首选促动力剂来治疗。
EPS和PDS在治疗上并没有严格区分,有时存在交叉。EPS患者使用抑酸剂治疗无效,可加用或改用促动力剂。
PDS患者如果促动力剂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也可加用或改用抑酸剂。
附:药物选择表
消化不良患者,若出现报警征象,及时进行检查;若没 有报警征象,则要判断是否与进食有关,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