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证因治法

2016年11月14日 87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皮肤病的证因治法》。这个题目涉及的范围很广大。我们中医的特点是辩证论治,虽然各种皮肤疾病各有特点、主症,但临床上证型往往相同,治法上也大体相同。现在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病因辨证;二是辨证治法;三是经验分享。

一、病因辨证:

       皮肤病的常见病因有风、湿、热、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现分述如下:

       1、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身体比较虚弱时,就会出现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此时风邪就会侵袭身体,风邪阻于皮肤之中,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这样就会导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以致于发生风团、丘疹、疣目、干燥等病变。风邪有善行数变、燥烈的特点。所以由风邪引起的皮肤病有发生迅速、消退快、游走不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多为干性的特点。如果兼见皮损色白、受寒冷刺激容易发生或者加重,舌苔薄白、脉浮紧则为“风寒证”;如果兼见皮损色红、遇热容易发生或者加重,舌苔薄黄、脉浮数则为“风热证”。

       2、湿:湿邪致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引起皮肤病的湿邪以外湿为多。外湿内湿常相合致病。 辨证时不能孤立对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样的道理,当身体处于虚弱失调状态时,湿邪就有机会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而发生皮疹、瘙痒、渗液等问题。湿邪有粘腻、留着难去、病位趋于下的特点。所以,由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皮损为水疱、多形性、皮肤糜烂、常患于下部、滋水淋漓、浸淫四窜、迁延日久、緾绵难愈等特点。若与内湿相合则伴有胸闷、食欲不振、肢体无力、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表现。

       3、热:热邪致病也有外热、内热之分。不论外感热邪、脏腑实热,蕴结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可发生皮疹、灼热、痒痛、溃烂、流脓等皮肤损害。热邪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火性炎上等特点。所以,热邪导致的皮肤病有皮损色红、糜烂、脓疱、灼热、疼痛等表现,可伴有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脉数等表现。

       4、虫:由虫而致的皮肤病有两种情况。一为确由虫引起如疥虫、真菌感染等引起的皮肤病变,古人把真菌性的皮肤病列为虫致皮肤病。二为由虫的毒素侵入或过敏而导致的皮肤病,如虫咬皮炎、肠寄生虫毒素导致的过敏等等。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其证候是皮损瘙痒甚剧,有的表现为糜烂,有的相互传染、有的可伴有局部虫斑、脘腹疼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

       5、毒: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分为药物毒、食物毒、虫毒、漆毒等。表现为中毒和过敏两类。由毒引起的皮肤病发病前有内服药物、食物病史,有某种物质接触史、毒虫叮咬史等。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发病,其证候是皮肤表现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或局限在一外,或泛发于全身,来势较急,去病也快、有的可以反复发作。

       6、血瘀:血瘀是指肝气郁滞或外邪入侵导致气机不畅所致的瘀血证候。血瘀成因于气滞,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也可以因寒或由热致而血瘀;情志因素、饮食起居失宜也可致血瘀。皮肤病中凡见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瘀点、瘀斑、肥厚、结节、肿块、舌质紫或者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为血瘀症。

       7、血虚风燥: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其原因主要由于长期的瘙痒、寝食不安,导致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以致不能从食物中吸收精华、化生血液,造成血虚,生风生燥。血虚风燥是多种皮肤病的发病因素。由于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肌肤失于濡润。血虚生风生燥,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发生干燥、粗糙、脱屑、痛痒等病况。又血虚之后可使护卫不固、腠理不密,易致风、湿、热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发生多种皮肤疾病。由于血虚不能滋养肝脏,常会有虚阳上亢、肝火妄动的情况相伴出现。由血虚风燥引起的皮肤病往往病程较长、皮肤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可以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舌苔薄、脉细等表现。如果兼有皮损在情绪波动时作痒加剧、头痛、面红、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血虚肝旺。

       8、肝肾不足: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开窍于目,其华为筋,其荣在爪,其色属青。肾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属黑。肝肾不足与皮肤病的发生关系比较密切。如果血虚无以滋养肝脏、爪甲失去荣养则指甲肥厚、干枯;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疣目;肝经怒火、郁血可致血痣。肾之精血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生黧黑。肝肾不足可以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其证候大多呈慢性过程,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伴有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化,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患者生长发育、妊娠、月经不调等有关。如兼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等为“肝肾阴虚”;如兼面色淡白、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痿、舌淡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引起,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导致。如风热、风湿、风湿热等同时存在;肺卫不固、脾虚生湿、肝胆湿热等。有的纯为实证,有的纯为虚证,有的虚中夹实,所以在“审因”的时候,要善于分析,加以区别。

二、辩证治法:

       皮肤病是人体全身性疾病在皮肤上的表现,许多全身性疾病可反映在皮肤上,而皮肤上的局部刺激也可以引起全身性的病变。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主张“治外必本诸内”,局部与整体并重,今着重分享内治法。

       1、疏散风寒:用于风寒证,多选择桂枝汤、麻黄汤等,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桂枝、麻黄、制川乌、羌活等。

       2、疏风清热:用于风热证,多选择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等,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桑叶、薄荷、牛蒡子、山栀、黄菊花等。

       3、清热利湿: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多选择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等,常用药物有茵陈、公英、栀子、黄柏、地骨皮、车前子、龙胆草、土大黄、萆薢、生苡仁、土茯苓、六一散等。

       4、凉血解毒:用于热毒证与血热证,多选择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公英、紫草、板兰根、鲜生地、赤芍、丹皮等。

       5、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证,多选择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三棱、莪术等。

       6、杀虫驱虫:用于虫积证,多选择乌梅丸,常用药物有使君子、槟榔、雷丸、鹤虱、苦楝皮等。

       7、平肝潜镇:用于血虚肝旺证、疣类皮肤病、皮肤病所引起的神经痛,多选择天麻钩藤饮,常用药物有牡蛎、磁石、珍珠母、代赭石、钩藤、石决明等。

       8、化痰软坚:用于痰凝结块证,多选择二陈汤、香贝养营汤,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南星、白芥子、夏枯草、昆布、海藻、贝母等。

       9、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内热、肝肾不足证,多选择大补阴丸、知柏地黄汤等,常用药物有生地、玄参、麦冬、知母、黄柏、枸杞子、龟板、鳖甲、蛇舌草等。

       10、养血润燥:用于血虚风燥证,多选择四物汤加味,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当归、川芎、赤芍、白芍、胡麻仁、鸡血藤、女贞子等。

       11、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湿阻证,多选择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猪苓、萆薢、扁豆、苡仁、白鲜皮等。

       12、温补肾阳:用于脾肾阳虚证,多选择附桂八味丸、二仙汤,常用药物有仙茅、仙灵脾、附子、肉桂、党参、黄芪、锁阳、菟丝子、炙狗脊、巴戟肉等。

       13、养阴生津:用于阴伤、胃败证,多选择增液汤、益胃汤,常用药物有鲜生地、鲜沙参、鲜石斛、天花粉、麦冬、玉竹、玄参等。

       14、温阳通络:用于寒湿阻络证,多选择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鹿角、制川乌、红花、羌活、独活、络石藤、桑枝、牛膝等。

       15、针刺治疗法:上肢选择曲池、列缺、合谷,下肢选择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躯干选择肺俞、心俞、脾俞、膈俞,采取提插重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天一次,适用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三、验方分享:

       1、针刺治疗疣类疾病:

       对于寻常疣、扁平疣,采取针刺的方法来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具体的方法是以毫针直刺到疣的基底部,四周加刺2~4针,每5~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15天针刺一次,一般1~5次,寻常疣或者扁平疣患者在不知觉中,就会消失掉的。对于多发性的寻常疣、扁平疣可以选择最先长出来的、最大的一个或几个进行针刺治疗,方法同上。

       2、马齿苋、金银花选择其中一种单味药物治疗皮肤疖肿、炎症包块,以开水泡15~30克待水温后服用,一般1~3天即可以痊愈。

       3、枯矾溶化后浸泡纱布后敷于手或足部真菌感染部位,每晚敷于患处,早晨取掉,一般3~5天患处会出现类似皲裂状改变,就不用再用了,效果非常好且不易复发。

       4、带状疱疹:于患处梅花针叩刺,或者用手指扣击,每日1~3次,疗效很好,且不易留下神经痛的后遗症。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