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垂体瘤的规范化诊治
2018年12月19日 815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垂体瘤是严重损害人类健康、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如果不幸患上了生长位置特殊的垂体瘤,往往更让患者感到担心:是不是要做开颅手术了?其实,垂体瘤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在颅内肿瘤中约占10-15%,但早期治疗效果理想,大多数患者无需手术。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手段也更加完善,患者不必过于忧虑。
小身材大管家
垂体生长在大脑底部,虽然只有豌豆大小,却是人体的主管腺体,调节和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和多数肌体活动,因此被称为“内分泌之王”。
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细胞,可细分为PRL瘤(泌乳素瘤)、GH瘤(肢端肥大症)、ACTH瘤(库欣病)、TSH瘤(促甲状腺激素瘤)等等。垂体瘤起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误诊,增加了病残率和致死率。
对于已确诊垂体瘤的患者而言,最关心的莫过于该如何治疗了。对于垂体瘤的治疗,必须在多学科群组的严格监测、检查、密切随访、联合门诊会诊后给予患者相对最恰当的治疗。
目前,部分垂体瘤患者(如垂体泌乳素瘤、垂体生长激素瘤)已可以采用适当药物控制病情。但对于不适合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及时手术也是非常必要的。
垂体瘤传统手术治疗主要是开颅手术,后期会辅以放疗或药物治疗,尽管有一定效果,但创伤大,耗时长,并发症较多,且有很多局限性,如暴露范围有限,手术视野窄、深,无法切除向海绵窦、额叶底部、颞叶底部和斜坡侵袭的肿瘤,等等。其中,海绵窦内因含有丰富的血管丛和颅神经,一直被视为垂体瘤手术的禁区。
治疗垂体瘤的利器——内镜手术
由于垂体瘤深居大脑底部,手术难度较大,尤其是侵袭性的垂体瘤难度更大。继开颅手术后,显微镜手术也常常被用于垂体瘤的治疗,即通过专用器械撑开鼻腔,借助手术显微镜在直视放大下进行垂体瘤手术。但因光照所限,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有限范围以内的肿瘤,如若肿瘤超出视野,有时只能凭借医生经验以刮匙在视野外操作。
近年来,随着光导纤维技术及计算机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技术突飞猛进,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细巧的内镜能够直接伸入鼻腔成像,相比显微镜拥有更近的景深、更宽广的视角,即使对偏远、折角的位置,也能够清晰显示。而且由于内镜手术不需要使用牵开器,保护了鼻腔正常结构,创伤小,痛苦小。此外,内镜手术完全在直视下操作,有利于肿瘤的彻底切除,以及保护正常垂体组织,术后垂体功能恢复更快,疗效更好,患者也无须担心术后会破相。
垂体瘤内镜手术与显微镜手术相比具有更彻底、更精准的优势,因而迅速得到普及。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经外科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的单位之一。
在小小的鼻孔中置入内镜、同时放置手术操作器械,这无疑也对医生的技术以及内镜成像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李奇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茂德教授,先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和世界顶尖的神经内镜手术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学习神经内镜手术,年均手术120例,尤为擅长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早诊早治很重要
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但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大约50%至60%的垂体瘤患者来院就诊时均已病情较重。垂体瘤虽然恶变几率较小,但可引发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泌乳素等内分泌激素过度分泌或分泌不足,儿童患者会表现为身材矮小、生殖器提前发育;成人患者表现为手指、脚趾肥大,面容膨胀,男性阳痿、不育,女性闭经、过肥等。
因此,当有人出现视野莫名变小、鼻翼增宽、牙缝增大、手指脚趾变粗、头痛、头晕、内分泌紊乱、视物障碍或者其他非典型症状时,一定要引起注意,并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或内分泌科就诊,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于2012年4月28日成立,成立初衷是将国内从事垂体腺瘤诊疗和研究的同道们团结起来,规范垂体腺瘤诊治行为,普及垂体腺瘤相关知识,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提高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更好地为垂体腺瘤患者服务。
目前,协作组已汇集来自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射治疗、妇科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科、肿瘤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临床及科研人员共计69名。经过两年的努力,协作组各项工作已逐步展开并初见成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垂体瘤中心是在中国垂体瘤协作组成员单位,王茂德教授和李奇博士均为中国垂体瘤协作组专家团队成员,致力于对开展规范化的垂体瘤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