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这几步,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率

2022年11月18日 90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报道,70%的结直肠癌都是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随着结肠息肉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我想我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下结肠息肉的小科普。

1.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结肠的黏膜面突出向肠腔的一种新生物,较为常见。结肠息肉按照病理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炎症 肉、增生 肉等。

2.结肠息肉形成的高危因素
1)年龄和性别因素:年龄大于50岁比较高发,这个可能跟机体免疫力下降,肠蠕动减弱等有关系,另外男性比女性高发,这个可能和男性平时有抽烟、喝酒及激素不同有关,男性大于50岁以上无症状的检出率高达30%。
2)炎症刺激:一些长期的肠道炎症刺激肠上皮增生。
3)遗传因素:部分结肠息肉病呈家族遗传倾向:如家族腺瘤 肉病,P-J综合征等。
4)基因突变:与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
5)不良的生活习惯:像长期抽烟喝酒,高脂低纤维的饮食。
6)长期便秘。
7)肠道微生态失调。
8)肥胖。
9)缺乏运动。
另外有报道,胆囊息肉与结直肠息肉,也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如何做能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
看着这么多高危因素,对某些高危因素:如年龄、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我们无法改变之外,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其他方面我们还是能做出改变的,下面给出一些建议:
1)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高纤维低脂饮食,少吃刺激性事物。
2)高强度的运动:每周尽量2次高强度的运动,每次做30分钟,可以尝试跑步、跳绳、游泳等。
3)控制体重:多运动、素食自然能够减重。
4)建立合理的日常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按时作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宜看书、看手机,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5)积极治疗原有的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
6)降糖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有研究报道,口服二甲双胍、阿司匹林能显著降低结肠息肉的发生。

4.什么情况下我们该检查结肠镜?
1)一般情况下,多数结肠息肉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常于肠镜检查时发现,所以建议50岁以上,应该行常规结肠镜检查,最好是40岁以上把结肠镜当成是一场常规体检。
2)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该在50岁或者更早开展定期筛查肠镜,家族 肉病则建议青少年时期开始定期行肠镜检查。
3)临床上出现便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等可考虑行结肠镜检查。

5.有了结肠息肉,该如何治疗
一般根据息肉大小、数目、病理类型及并发症等不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一般采用结肠镜下摘除息肉,行息肉切除的过程中患者没有感觉,和做一个普通的肠镜没有太大区别,极少部分需要开放手术。
1)腺瘤 肉:应及时切除,可显著减少癌变发生率。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对于绒毛状腺瘤,最好尽快给予切除,如果长期留在肠腔内,就有可能进展为结肠癌。
2)炎症 肉:一般炎症刺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可暂时不处理。
3)增生 肉:症状不明显,无需特殊治疗。
4)家族性腺瘤 肉病:癌变率高,治疗效果差,定期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切完息肉之后需要患者定期复查结肠镜,根据息肉的病理、数目的多少以及是否有结肠癌家族史等情况,定期复查的年限不同,需要遵从医嘱。

健康生活,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让我们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肠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