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也即通常所说的治标与治本。
对症治疗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故临诊须全面了解患者当前状态,明晓患者最大的愿望和要求,尽快解除患者自身的痛苦症状。
患者的症状,有些不一定是主诉,不一定是疾病或证候确定的主要依据,但却是患者的主要痛苦,比如二便失禁。而有些症状的缓解与否,与疾病的预后甚至没有丝毫关系,但却为患者及其家属的主要诉求。又有一部分案例,审不清是何因,诊不明是何病,辨不准是何证,可选择的也仅有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
正如“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所说:
“辨证小脑萎缩诸痿症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既重视患者当前的病证,又要通过四诊合参,全而了解病人有无其它病证及隐患,弄清它们与现病证的关系。论治是在根据当前急需解决的证候为主的前提下,又不忽视其本,并对其它病证适当照顾,全面考虑而后遣药组方。而是否能从现有病证预见其进一步可能造成的损害,并对此兼予前瞻性治疗。”
治未病有助于把握疾病诊治的主动权,节省医疗费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小脑萎缩是一个连续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西医重病理变化,重器质性病变,在临床上有许多将会导致不可逆病理改变的征兆,由于达不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常可能被忽略。
而中医重视功能变化,长于功能调节。中医的证具有功能性,证的这一特性,使中医长于在尚未发生明显器质性改变之前,通过对疾病萌芽状态的先兆症进行辨证论治,调整异常功能状态,有效地阻止疾病的发生。
如小脑萎缩患者就诊时无明显语言障碍、头晕头痛等典型主诉,只要ct、核磁显示异常,即使痛不甚、不憋闷,仍可以按痿症论治,但重在治证。再如有些小脑萎缩是以行动障碍为主要表现,而疼痛不明显,在治疗中也应标本兼顾,注意痰瘀状态的治疗。
而对于小脑萎缩病情迁延日久的患者,急则治其标,根据辨证,可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多种方法先解其苦,同时可促使病情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转变,并能避免发生患者瘫痪在床,起到已病防变的作用,较之成药固定方剂更具优势。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临床中坚持尽可能明确西医诊断,尽全力使中医辨证准确无误,提倡病证都要弄清楚,宏观把握,精细处置,不能偏废。疾病诊断明确了,有利于了解病因及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证候辨识清楚,有利于认识中医病因、病机及确定治则、方药。
如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见于小脑萎缩,也可见于脑梗、脑出血,都常见气滞血瘀证候,证候相同,病却不同,虽有可能用同样的方药治疗,但预后转归、疗效评价、饮食调摄却大相径庭。
另,小脑萎缩患者多有基础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是小脑萎缩发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及早识别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可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所以,应重视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痰瘀互结病机,采用化痰逐瘀,痰瘀并治进而改善瘀血所致诸症。
相对于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更考验大夫的临床辩证。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故辨明病因为其重中之重。
举一案例说明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曾见有某某概用清凉攻下之方治疗痿症,病情不减反重。可见其痿症与痹症尚不能分清,何谈医治。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
“痹症疼痛日久,能令腿瘫,瘫后仍然腿疼。痿症是忽然两腿不动,始终无疼痛之苦。清凉攻下之药,治湿热腿疼痹症则可,治痿症则不相宜。”
小脑萎缩病理内容庞大。
以病理之一“痰瘀”为例,“痰瘀”是小脑萎缩发病的重要原因。瘀血上阻于脑,脑络失和,神明阻蔽,灵机窒滞,故出现健忘痴呆、神昏谵语、共济失调等症。
“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瘀血相互交结,共同推动小脑萎缩的发生发展。
仅此一项,“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便归纳出“痰瘀互阻”、“痰瘀内阻”、“痰瘀同源”、“痰瘀互衍”、“痰瘀同病”的相关理论。
据“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调查,老年期患有痰瘀证者占71.2%。临床上常可见到与增龄性衰老有关的“瘀”象,如皮肤色素斑、舌质紫暗或瘀点,血液粘度升高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随增龄而逐渐形成粘、浓、凝、聚之血液流变性改变,也证明衰老机体可自然形成血瘀。其余,此处不再赘述。
临床上,治疗小脑萎缩采取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相结合,故在用药前,务必进行面诊。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
“对症治疗虽然不能根除病因,但是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暂时未明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临床上,面对某些急症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时进行。”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干预措施的最终目的都应该为了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包括生命的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