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专家谈小儿脑瘫:小儿脑瘫的形成原因、分型
2018年08月17日 8491人阅读
在每对父母的眼里,孩子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可是有些孩子在跌跌撞撞来到人世的路上,不小心弄坏了翅膀。这些折翼天使是一些脑瘫患儿,他们的症状分为很多种,多表现为四肢不协调,飞机手、剪刀步、尖足是他们的普遍症状。
脑瘫孩子是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他们可能会伴有智力落后,行动异常,视力、听力、语言等障碍,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想努力长大的愿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患脑瘫呢?
导致孩子脑瘫的原因
1、在出生前,出生前的胎儿如果患有脑部感染、脑出血、缺氧及脑发育畸形等疾病,则可导致脑瘫发生。
2、母亲孕期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或患有巨细胞病毒、弓形体、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接触放射线,腹部有过外伤等情况,也可导致胎儿脑瘫。
3、胎儿在出生时如果发生新生儿脐绕颈、胎粪吸入、难产等情况,从而引起新生儿窒息,颅内缺氧缺血改变,颅内出血,这也可能导致儿童脑瘫。
4、胎儿正常出生也并非完全安全,因为如果幼儿患有颅内感染、外伤,高胆红素血症导致核黄疸等疾病,也可引起脑损伤,造成脑瘫。
小儿脑瘫的类型
临床上,小儿脑瘫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脑瘫,而且脑瘫类型的不同,症状也就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对于一个脑瘫患儿来讲,分清楚病型分类、瘫痪部位以及障碍程度,将会对治疗计划和治疗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还可以预测患儿将来恢复的程度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1、痉挛型:
病变型脑瘫主要特征是牵张反射亢进导致的肌张力增强。典型痉挛型四肢瘫患者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内收内旋、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双髋关节内收内旋,屈曲不充分,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坐位双下肢伸直、尖足、骨盆后倾,常取盘坐为姿势,立位表现为头前倾下颌突出,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尖足交叉足内翻或外翻。
2、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脑瘫是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类型。可分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和非紧张性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型最主要的特征为肢体的不随意运动。安静时消失,活动时出现。表现奇特,挤眉弄眼,手不能准确抓物,常向相反方向用力。头的控制能力差,颈部也有不随意运动,多有摄食及构音障碍。
3. 强直型脑瘫
最大特点是均匀双向的被动运动抵抗,缓慢运动时抵抗更明显,膝反射正常或减弱,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
4. 肌张力低下型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抗重力肌最明显。俯卧位不能抬头,四肢不能支撑,腰部贴床。仰卧位上下肢也处于外展、外旋位,背部紧贴床,明显肌张力低下,呼吸浅表,声音小,咳嗽乏力,易患肺内感染,运动、姿势发育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5. 共济失调型
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动作笨拙不协调、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抓物困难。讲话难,发音不佳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向前弯腰,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加宽足距,两手不自然摆动等。
6、 震颤型
单纯震颤少见,更多是与其他型混合。有粗大的节律性震颤,每秒钟3—5次,运动时停止。多见于上肢及手部,屈曲、伸展交替。还有随意运动时出现运动停止后消失,有时伴有眼球震颤、共济运动障碍及平衡障碍等。
7、 混合型
临床多见为两种以上类型混合。常见有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表现既有腱反射亢进,
又有手足徐动的不随意运动。
温馨提醒
孩子被确诊为脑瘫,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选择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从目前的临床统计来看,近8成的脑瘫患儿是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的,但一定要对治疗的全过程做出正确的选择。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选择最佳的治疗途径,更好地把握手术时机。
脑瘫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所以即使选择了非常正确的治疗方法,选择了正规医院,治疗的时间仍然是相当长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一定要有信心,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