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阳虚在间质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2021年04月17日 7688人阅读
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的肺间质组织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手段局限,成为当今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中医疗法基于辨证论治,旨在巩固根本,扶正抗邪,有利于ILD预防治疗,尤其是配合西医疗法常能起到协同增效及减毒增效作用,具有显著优势。
2012年发布通过了《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对ILD的中医诊断及辨证论治作出进一步的规范完善,该标准明确了ILD的几种基础中医证型,并总结了几种临床常见复合证型,包括:肺气虚证、阴虚内热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血瘀证。但该标准对于阳虚证候则只是一略而过,语焉不详,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根据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发现,阳虚证候实则为临床ILD极为常见的证候,阳气亏虚不仅可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且常常是疾病进展所必然的病理结果,在ILD病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各脏腑功能协调统一下完成的,而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则又以精气为基础。人体之气,划分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和”。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保证了人体物质之间、能量之间的生化代谢,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有序进行。而阳气是指其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部分,是促动人体生理机能发挥及抗御外邪的主要力量,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盛是抗御外邪,防止疾病发生的根本保障,而一身之正气,二分为阴阳。其中阴气主静而守内,阳气主动而卫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故而,阳气主乎于外,是防御病邪的主要力量,中医火神派十分重视人体阳气之作用,认为人之生命,必以阳气为先导,倡导“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的养生观。有学者认为,阳气即人体免疫力,是防止疾病发生进展的根本屏障,扶阳之法对于预防疾病进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故而言阳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阳气盛则邪不可犯,阳气虚则邪气稽留,百病丛生。
由此可见,卫外御邪之正气,主要指阳气,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以阳气亏虚为先导,ILD亦不例外,其病之作,必先有阳气不足,卫外不力,故而发病。
根据“气分阴阳”的观点,阴气抵抗阳邪,阳气抵抗阴邪,而痰瘀毒浊为ILD公认的基本病理因素,贯穿ILD始终,可以说,所有ILD患者必有痰瘀为患。其中,痰湿之邪类水而趋下,重浊黏滞,其性属阴,而瘀血凝形而有质,胶结难化,亦属阴邪,而阴邪者,得温则行,得阳始化,故此痰瘀之为患,必源于阳气亏损,攻伐阴邪不力而所致。
肾主水而肺主行水,《难经》云:“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而人体之水液、血液流通,全靠阳气推动,阳气一虚,则血流迟滞,凝而为瘀,水液失调,酿成痰饮,终致痰瘀为患,留连肺络,成为发病之祸根。
“阴盛阳衰”亦是临床绝大多数疾病的重要病机,祝味菊称:“余治医三十年,习见可温者十之八九,可清者百无一二”,孙思邈曾云:“肺痿虽有寒热之分,而从无实热之例”。临床亦可见,肺痿者仅有少数表现为阴虚内热,绝大多数病属虚寒或阴阳两虚之证,故而ILD多属阴寒病证,源自于阳气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