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2018年08月27日 857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的腹腔内局灶感染或脏器穿孔所导致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有发热,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部压痛,常常诱发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预后是非常不好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最常见的基础病变,其次为重型肝炎,伴有肝硬化到肝癌和肾病综合症等。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到目前为止没有完全弄清楚,其中肠道细菌迁移是关键的环节,是代偿期肝硬化和其他重症肝病时,机体处于门静脉高压状态,同时有全身与局部免疫缺陷,为上述环节创造了条件,门脉高压状态导致肠道淤血水肿,肠淋巴流量增加和肠道细菌过度繁殖,肠黏膜屏障削弱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肠道细菌迁移至肠系膜淋巴结。迁移的细菌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带菌的淋巴液也可经过扩大破裂的淋巴管而溢入腹腔,形成细菌性腹水,此外,门脉高压时进入肠道门静脉末梢血中的细菌,经肝内外侧枝循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形成菌血症引起腹膜细菌感染。
还有就是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发病机制,全身性和肠道局部免疫缺陷,表现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削弱,上皮和粘膜屏障作用及吞噬细胞功能降低,血浆和腹水蛋白,补体c3,c4浓度,以及腹水调理活性低下等,这些改变构成迁移至肠系膜淋巴结,血中和腹水中的细菌得不到有效的杀灭和清除,最终细菌在附属内定植,形成了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总之呢,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建议积极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治疗药物就是头孢类的抗生素,以及甲硝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