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78岁退休教授参与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寻求技术转化
2020年01月02日 7811人阅读
12月20日,由动脉网主办的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在北京·九华山庄拉开帷幕。在会场,有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有医院的院长、主任,有投资医疗领域的投资人……5000人报名参与的未来医疗100强大会,有一位参会者与众不同。她就是78岁高龄的梁国光教授。
(梁国光教授参加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
12月22日,北京九华山庄,-5℃,北风二级。已经退休的梁国光教授在1v1洽谈室告诉记者,参会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希望了解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二是希望找到合作伙伴,将自主研发的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血栓、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两项突破性技术仪器进行转化应用。
会议结束后,梁国光教授正在查看会刊
钻研生物物理学,跨学科突破
血液表观屈服应力检测仪与血管内膜动电电位测定仪是梁国光教授自主研发的检测仪,能够研发出这两台专门应用于早期筛查重大心血管疾病的仪器,还要从梁国光的专业说起。梁国光教授1966年从北京医科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受聘于西安医科大学(现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任职。
生物物理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物理性质、生命过程的物理和物理化学规律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作用机制的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生物物理学扬帆起航,生物学实验的研究便离不开衍射、光谱、波谱、动力学和图像分析等物理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而生物物理学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迅速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X射线断层照相(CT)、超声、核磁成象、电子成像、人工脏器等产品皆是生物物理学的重大成果,现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1958年,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开始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而梁国光教授,正是第一批生物物理学毕业生之一。
近年来,我国的生物物理学有了明显的进展,在生物大分子结构、膜生物物理、视觉与神经生物物理以及理论生物物理等若干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梁国光教授自主研发的血液表观屈服应力检测仪与血管内膜动电电位测定仪正是生物物理学在国内发展情况的例证。
在工作期间,梁国光教授先后从事过心血管临床、生物物理教学、中西医结合研究。1990年,她成功发明“恒压变速毛细管粘度测试方法”及利用该原理的粘度计,并先后获得仪器结构、原理两方面的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
梁国光教授在心血管方面作了以下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始动因素的生物力学机理,把原发性高血压纳入继发性之列,针对明确病因尽早诊治,不仅可避免终生服药,并可防止生命重要器官:心、脑、肾、大血管等的过早老化衰竭。进一步发现了中青年心脏猝死的原因,通过早期筛查,可有效预防心脏猝死。
梁国光教授告诉记者:“我从1975年开始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当时偶遇一个特殊病例:一名18岁按飞行员体检标准参军入伍的年轻人,却在21岁时突发心脏猝死。尸体解剖排除了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也未见肉眼可视的血栓,冠脉亦正常;但发现了始于心尖部至大部心肌的微血管阻塞。”
由此,梁教授开始长期探究该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筛查和预诊,并研发了血液表观屈服应力检测仪和血管表面动电电位测定仪。经大量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观察,仪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学诊断、以及心肌小血管及微血管瘀滞导致的心脏猝死的预诊,均有很大的可信度。
鉴于目前我国由高血压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居各类疾病榜首,特别是年轻化趋势明显加剧,因此,预防、诊治此类疾病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梁表示希望将多年累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尽早推向社会,造福患者。
梁国光教授给记者讲解相关原理
梁国光教授能够研发出监测微血管梗塞情况的技术,是因为她同时掌握了生物、物理两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动电电位。梁国光教授介绍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会产生动电电位,从而将正常流动的细胞向血管中心轴向集中。因此,血液不会粘附在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因此,只要能够准确测出动电电位,即可预诊附壁血栓及末端微循环障碍。
她表示:“经过动物实验和多年的临床观察证明,用这个实验方法诊断血瘀症,临床符合率明显提高。研究血瘀症发生的流变学机理,对于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准确筛选药物以提高治愈率,具有实际意义。”
这也证明了梁国光教授发明的血液表观屈服应力检测仪与血管内膜动电电位测定仪具有广泛使用的价值。她表示:“我年龄已经这么大了,名和利对我来说不重要,只希望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梁国光教授参与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的原因,是希望通过大会搭建的平台找到合作伙伴,尽早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造福于广大高血压、血栓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至于具体的合作方案,后续可以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