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疗临床指南发布

2017年08月23日 139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急性扁桃体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见类型,患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国外已制定了有关急性扁桃体炎的指南和标准,然而我国迄今仍缺乏系统的、结合中国国情的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治指南。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制定)》(以下简称指南),并刊登在近期的《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该指南主要针对小儿耳鼻咽喉科和小儿内科医师而制定,着重规范了抗菌药物在急性扁桃体炎中的应用。

指南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推荐要点

对于病毒性急性扁桃体炎,由于其常为自限性,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1]。对于有细菌感染证据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A群β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发生非化脓性并发症(如急性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因此抗菌治疗以清除病灶中细菌为目的。β内酰胺类为抗菌药物治疗的一线首选药物,如: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抗菌药物,疗程至少10d[1]。


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儿,该指南建议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剂量为10mg/(kg·d),每日1次给药,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也有使用5d疗程的用法:首剂10mg/(kg·d),第2~5天5mg/(kg·d);或者连续5d均使用12mg/(kg·d)[1]。

一线vs二线药物治疗方案的思考


对于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阿莫西林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其较好的兼顾了有效性、安全性、抗菌谱覆盖性及经济性。但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前均须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2],这可能会为临床使用带来额外的沟通成本。此外,至少10d的疗程对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也提出了较大考验。

那么,二线治疗药物是否具有可能的优势?——以阿奇霉素为例


一项对20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共13,102例(1-18岁)急性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扁桃体炎(GABHS)患儿的汇总分析显示,2-6天短疗程阿奇霉素方案与10天口服青霉素方案相比,在改善发热与咽痛症状上均显示出优势(发热时间平均缩短0.3天,咽痛时间平均缩短0.5天,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短疗程阿奇霉素的早期治疗失败风险较低[3]。


另一项针对GABHS患者的荟萃分析(纳入19项试验,n=4,626)显示,与其他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V、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等)10天疗程方案相比,儿童患者按每疗程60mg/kg的剂量使用阿奇霉素时,细菌根除率高出5倍以上(P<0.00001)[4]。

小结

抗生素治疗的持续时间较短可以更方便患者,并提高依从性。对于存在依从性可能较差的儿童患者,按60mg/kg的总量(连续5d均使用12mg/(kg·d))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或许可以获得相比其他长疗程的抗菌药物更好的疗效及细菌学上的根除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