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科普:远离高血压,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2020年04月19日 82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遗传因素。
高血压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都有高血压病史,其子女高血压患病率为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两倍多。高压病为多基因遗传,其遗传程度受环境等各种后天因素影响而且变化较大。
2、肥胖与超重。
体重与血压有着明显的关系,超重及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于体重正常者。体质指数BMI是一个较好的评价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BMI正常值为18.5-23.9,当BMI小于18.5为消瘦,24-27.9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维持BMI在正常范围时对抵抗疾病,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引发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相对过剩,因此增加体育活动,适当限制饮食,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的主要措施之一。
还有一些人体重并不重,但却大腹便便呈腹部肥胖,体型类似于橄榄。这种体型的人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明显高于体态匀称者。
3、盐摄入过多。
我们天天离不开的调味品,如食盐,酱油,酱等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在体内分解为氯离子和钠离子。过多的钠进入机体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素”分泌增加,引起细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同时,由于钠盐吸附水分,大量钠盐进入体内,在肾脏的保纳排钾功能作用下可以导致水钠潴留。
我国北方城镇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高达13-17克/日,伸直更高。远远超出了世卫组织提出的6克/日的限量。因此,改变饮食习惯,减少食盐摄入量,对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极为重要。以三口之家为例,食盐的消耗量应该控制在300-350克/月以下。
4、膳食结构不均衡。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物性食物、烹调油、鸡蛋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而粗粮、豆类的摄入量明显减少,奶类的消耗量仍然较低。这种高热量,高脂肪,高钠,低钙,低钾的膳食结构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每人每月烹调油的消耗量应该控制在1.5斤以内。常吃鱼类,豆制品,粗粮。每天每人2-3水果为宜,1斤蔬菜等,尽量选择多种食物,即可获得较为全面的均衡的营养。
5、吸烟饮酒。
烟雾中的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可以引起全身组织缺氧,使动脉内膜损伤,并可以引起血管痉挛,直接或间接引起血压升高。饮酒与高血压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重度饮酒者(相当于每日65克酒精)高血压病发病率是不饮酒者的两倍。长期饮酒者体内的升压物质含量较多。同时酒精还能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高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6、睡眠充足不熬夜。
7、保持心情舒畅,减缓生活工作压力。
因此,饮食得当,适当运动,不吸烟,少饮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有积极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