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中药—黄药子
2018年11月08日 113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随后,住院检查没有肝转移迹象,也无活动性肝炎指征。经过一周的保肝治疗,复查肝功能显著好转,转氨酶降到130u/L,总胆红素也不足50mmol/L了。看来,确实是黄药子惹的祸!
黄药子又名黄独、朱砂七,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本身有很好的药理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消瘿瘤(甲状腺腺瘤等),止咳、止血,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传统上认为其可以清热解毒、消肿、凉血、止血。主治:良恶性甲状腺肿瘤,咳血、吐血、子宫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内服、外敷均可)等。常规用量:3g~12g,治癌症可以用至30g。
但是它含有毒成分薯蓣皂苷及黄药子萜等,能引起急性中毒。内服可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故长期用药者,应注意观察肝功能变化。口服过量对中枢神经、心脏、肝、肾有毒害作用。表现为口腔、舌和咽喉有烧灼感,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时心悸、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及心脏麻痹等。对肝脏的损害表现为肝大、黄疸、谷丙转氨酶指标升高、尿胆阳性、胁肋胀痛、腹水等,严重者可引起肝昏迷,所以,尽量不要盲目服用。
民间有人把它错误当成何首乌,服用导致中毒的。目前,网络百科上大都有损伤肝功能的记载。笔者最早从已故何绍奇老师的书籍中知道黄药子的毒性,其肝毒性个体差异较大,跟剂量、服药周期长短关系不明显,所以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谨慎使用。需要处方时,必须短期、低剂量,同时密切观察肝功能。
中药作为植物药,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曾经过度渲染其无毒、低毒的优势,但是也不尽然。部分药物的副反应同样不容忽视。比如黄药子、生首乌、关木通等都曾酿成悲剧,即便如人参、益母草等常规认为非常安全的药物,也有出现副反应的报道。所以“未虑其胜,先虑其败”,防患于未然,才能安全、高效地使用好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