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胆石症的特点与治疗
2016年08月12日 29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儿童胆石症发病率低,国内有学者报道为0.30% ~1.16%。不同年龄发病数字差异较大,婴儿罕见,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通常4~5岁以后发病, 8~10岁后更为多见。儿童胆石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婴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腹痛不明显;幼儿对腹痛叙述模糊,腹痛部位说不清楚;较大儿童症状取决于结石部位、大小、有无胆道梗阻及炎症等,疼痛多在右上腹或剑下上腹部,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与成人相类似。胆结石症多于夜晚及进食油腻食物后发作。较小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者典型绞痛少见,但可扪及肿大胆囊,出现胆囊积脓或化脓性胆管炎者发生高热、黄疸较成人为多。因而对小儿突发性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及发热、黄疸者,应高度疑为胆石症可能,必须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儿童胆石症的病发可能与以下疾病和因素有关:①胆道畸形:由于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造成肝内、外胆管狭窄或扩张,胆汁长期淤积、浓缩,并促进细菌生长繁殖,后者使胆汁成分改变,导致结石形成。②溶血性疾病:一些溶血性疾病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后者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此外,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胆汁中增高的胆红素葡萄糖酸酯,一方面是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来源,另一方面自身还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单葡萄糖醛酸钙,后者与胆红素钙一同沉淀形成胆色素结石。③青春期:雌激素有活化5-β-羟化酶作用,可使胆固醇合成增加,使呈过饱和状态的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形成胆固醇结石,这是青春期女性胆结石患病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另外,该病还有可能与患者身处的环境有关,比如饮水质量,还有就是患者体内蛔虫的情况等都有可能诱发患儿产生胆石症。
小儿胆石症一旦确诊,就应早期治疗。药物排石和体外冲击波碎石,不能消除产生结石的原因和场所,复发率高,而且小儿胆囊管和胆总管管径相对较窄,容易发生结石嵌顿,引起胆管急性梗阻和感染,不宜采用。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胆石症的主要手段。胆石症的手术方法有两种,即胆囊切除术及胆囊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伴有急、慢性胆囊炎的较好方法。但对胆囊功能良好,炎症不明显或较轻微者可予以保留。小儿胆总管结石应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前尽可能确定结石部位、数目。手术原则应取净结石,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如伴有胆囊急、慢性炎症者,亦应切除之。由于儿童胆总管较细,周围有炎症时,内径更为狭小,且胆总管切开探查、T形管引流后有可能出现狭窄,结石形成。因此,胆总管切开检查的指征应严格掌握,力求准确无误,不能仅凭黄疸和(或)胆总管轻度扩张而贸然切开。
病例报道:儿童胆石症患者128例,其中男71例,女57例;年龄为10个月~ 14岁,平均为8.6岁。胆囊结石68例(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胆总管结石41例,肝内胆管结石19例。另外,有23例患儿合并有胆囊积液、积脓, 14例患儿合并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症状有腹痛119例,位于右上腹45例,上腹部64例,左下腹痛10例;黄疸68例,发热45例,胆总管囊肿32例,胆道蛔虫22例,肝豆状核变性19例,恶心呕吐9例,肝外型胆道闭锁9例, Caroli病5例。
全部患儿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6例,胆囊切开取石术37例,间置空肠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22例,单纯胆总管切开取石8例,肝管切开及肝左外叶切除5例。全组无术后出血,无腹腔内感染,无拔管后胆漏。除3例患儿胆道闭锁肝内左、右胆管多个结石未能取尽及另1例左肝管结石术后结石残留外,其余124例患儿均治愈,治愈率96.88%。治愈患儿恢复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随访3~ 6个月无胆道狭窄及结石复发。
本文引自中国妇幼保健2010年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