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冬天里的一把火”
2018年02月06日 895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冬季天寒地冻,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冬季也是非常容易上火的季节。所以,我们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冬天里的一把火”,也就是说,冬季也要防止“上火”。
什么表现属于“上火”?“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中医就认为是“上火”。
“上火”严格讲应该分实火和虚火。
实火多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唇干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等等。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以阴虚火旺多见,多表现为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等等,伴有气虚的,可伴神疲乏力、动辄汗出等等。
哪儿来的“火”?那些人容易“上火”?
通常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会出现“上火”。这也属于外感火热症。比如冬季本身空气干燥,如果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使用取暖器、电热毯等等引起的“上火”,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因为外感风热(包括一些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已经不能简单的说是“上火”了。但通常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是因为机体内存在的能推动生命机能而看不见的“火”,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 比如现在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都是内生火的因素。比如冬季有些人喜欢吃火锅、烧烤、油炸食品、辣的、牛羊肉等等引起的“上火”也都属于后者。
那哪些人更容易“上火”呢?从中医理论说,阴虚阳亢、湿热偏重、肝火过盛的人群更容易“上火”。这些人群通常平时容易口干、大便干、易生气发脾气、舌质比较红等等。
中医把头昏、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把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脏腑开窍,把目赤肿痛称“肝火”,鼻扇气喘称“肺火”,口舌生疮称“心火”等等。结合内在情况,这些火还可统分“虚实”两大类,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等的属虚火。这些都为“上火”的调理和治疗提供了辨证施治的依据。
那我们应该怎么预防“上火”呢?“上火”了又该怎么办?
1、“灭火”当然得靠水。所以冬季因为气候干燥,特别是长时间在空调房间或使用取暖器、电热毯,更需要多喝水。这样可以防止“上火”。如果已经“上火”,也可以适当喝点“凉茶”,比如绿茶、菊花茶。
2、水果有效需选择。有些水果容易上火,比如荔枝、榴莲、橘子。而预防“上火”的水果以梨子、黄瓜、西瓜、柚子、橙子、甘蔗等等为好。
3、以凉制热,以润制燥。实火者宜多食寒凉清热食物,如绿豆、茄子、冬瓜、丝瓜、藕、苦瓜等,忌讳助阳兴热的食物,如韭菜、羊肉、狗肉、雀肉、高梁、龙眼、樱桃、杏子等。虚火的要适当多吃凉润之品,比如银耳、百合、蜂蜜。而不宜吃一些坚果类的、过于干燥的食物。
4、适当吃点冷的、苦的。冬季如果长时间处于燥热环境中,人非常烦渴,可以适当吃点冷的,这样有利于快速降火。而苦的食物多性寒,最典型的食物,比如苦瓜,就有很好的清热降火的作用。
5、愉悦心情、保证睡眠。心情舒畅,可以防止肝郁化火;而熬夜的人,常常容易耗伤气阴。所以心情舒畅、睡眠充足对防止“上火”同样重要。
还要说的几个关于“上火”的误区。
1、把虚火误当实火。老百姓通常讲的“上火”多指实火,而虚火大家其实不太了解。比较常见的情况如口腔溃疡,其实大多数都属于虚火,因为阴虚内热引起的。这种情况治疗不宜一味泻火。
2、认为体寒就不会“上火”。确实通常寒性体质的人相对来说不易“上火”,但有些寒热错杂的患者,手脚冰凉,却口干、大便秘结、心烦易怒,这样的人一样会“上火”。另外一些人因为怕冷,过多的吃火锅、羊肉等等,补过了也会引起“上火”。
3、天冷不会“上火”。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变,空调、取暖设备的使用,以及饮食过于温补,加上冬季气候干燥,恰恰冬季“上火”的情况常常发生。
4、只要“起泡”、牙疼就是“上火”。老百姓常常认为口唇疱疹、牙疼都是“上火”,其实有时未必如此。比如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口唇疱疹,有时从中医角度看反而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而牙疼也要区别对待,比如某一颗牙疼,像老人牙齿松动了引起的疼痛就不属于“上火”。而“上火”引起的牙疼,常常伴牙龈肿痛、口苦、口臭等等。
5、泻火太过,反损阳气。冬季有时容易“上火”,我们也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脾胃虚弱的人,偶尔“上火”,服用清凉之品,要注意中病即止,不然反而损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