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一种比较常见的侵犯行为。
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侵犯。(男孩居多)2.言语攻击。(女孩居多)
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
1.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养育方式主要分三种类型------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其中放任型的养育方式会助长幼儿的攻击行为。强制型的养育方式会引发儿童的挫折感,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导致儿童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家长如果经常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模仿攻击行为。
2.同伴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当一个幼儿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幼儿看到“好处”,也会去模仿这种行为。
3.教师的影响:老师对于孩子评价,不总是公平,公正的。当教师说某个幼儿是“差孩子”时,老师的批评就会挫伤这个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幼儿园不断遭受挫折就会引发攻击行为。教师过多的惩罚也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从而强化攻击性行为。
4.传媒的影响:有研究证实,电视上的攻击性情节能够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儿童会把暴力行为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便会模仿暴力行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所以家长对于儿童接触的传媒内容应该筛选适合孩子年龄,认知,符合儿童视角的内容,避免不良内容。
5.幼儿年龄阶段: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增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另外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会为了获得某种东西去攻击别的小朋友。
根据以上列举的原因,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办法如下:
1.家庭良好的养育方式:家庭养育方式应采取民主型的方式,避免过度纵容,过于严苛,压制。
2.教师应平等对待幼儿,教育儿童不能攻击别人。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同时注意减少攻击行为的诱因。
3.家长和老师可适当惩罚攻击性行为(冷处理timeaway)。例如,让孩子暂时离开群体,在教室的一角,独自安静的待一会。对于低龄的孩子,在攻击别人时,老师和家长可以从背后搂抱住孩子的肩膀,让孩子的情绪先冷静下来,避免孩子继续攻击别人或弄伤自己。
4.鼓励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及老师可以适时的教育儿童学习分享,合作。当孩子有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鼓励,形成正反馈。
5.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和自控能力:家长应多与孩子互动游戏,讲绘本,进而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对于运动不协调的儿童,可以进行一些感统游戏的训练,进而提高儿童的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