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颈后部肌肉与头痛的关系

2018年07月20日 45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枕骨上项线、下项线与上下项之间的项平面附着的软组织称枕区软组织。此区域软组织损害时除出现枕区局部的疼痛、不适症状外,还可出现颈部疼痛不适感、头痛、偏头痛、前额疼痛不适征象,也可出现眩晕症状。其中头痛、偏头痛、眩晕症状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斜方肌:上项线内1/3附着的斜方肌,同时附着于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到第十二胸椎的全部棘突和棘上韧带;上部纤维向下,下部纤维向上,中部纤维水平,然后向外汇合于肩部。上部肌纤维止于锁骨的外侧1/3后缘;中部肌纤维止于肩峰内侧缘和肩胛冈峭的上唇;下部纤维在肩胛冈内侧端光滑的三角形平面上形成滑动的腱膜,附着于肩胛冈外侧端的结节上。此块肌肉较薄,从6颈椎到第3胸椎骨处,形成三角形的腱膜附着于椎骨棘突上。第3胸椎以下是以较短的腱性纤维附着。位于肩胛骨上角处肌肉平均厚度为(3.78±1.53mm,斜方肌与深面筋膜所在标本均出现筋膜增厚变白,且筋膜变得光滑,极易分离,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X2cm。其中滑囊出现率为12.5%,平均面积2cmX2cm。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为78.12%。其中有31.25%的副神经被增厚筋膜卡压或炎性增厚筋膜刺激。87.5%的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经该肌深面穿出,12.5%,副神经经胸锁乳突肌穿出,穿出点位于Erbs点上方(1.03±1.0cm,副神经位于颈筋膜浅层深面向下、后、外方向直行或弯曲走行,副神经入肌点与锁骨距离为(4.4±2.3cm,入肌后副神经分为两支,其中降支向内下走行,越过肩胛提肌背侧弯向下方,距肩胛骨上角最近距离为(2.0±0.6cm

斜方肌(Trapezius)

斜方肌损伤:脖子僵硬,落枕,膏肓痛,慢性颞侧头痛

胸锁乳突肌:枕骨上项线的 1/2附着胸锁乳突肌,其肌束的肌束主要是位于该肌的内1/3,只有少数肌束是附着于颅骨。胸锁乳突肌快肌纤维II与慢肌I的比例为21。这种构成表明,胸锁乳突肌适合间歇性负荷,而不是长时间地持续收缩。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的运动纤维(包括一些斜方肌)与脑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完成其主要功能。第 11对脑神经的颈段走行于胸锁乳突肌。副神经颈段的运动纤维起自C15椎管内的前 根(运动纤维),而后上升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加入副神经的颅内段。最后与迷走神经 一起紧密地通过颈静脉孔出颅。副神经颅内段发出运动神经纤维分布于几块喉肌上,并发出 运动纤维分布至胸锁乳突肌。副神经在穿过胸锁乳突肌发出分支支配上斜方肌的同时,也发 出分支至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迷走神经颅内 段的运动纤维在颈静脉孔处横过副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损伤:多晨起起病;颈僵硬,头活动一侧或双侧颈部疼痛;故头不敢活动;需侧视时,头身一起转。体征:胸锁乳突肌痉挛、压痛;该肌起止点压痛。胸锁乳突肌的慢性损伤多见于肌肉在乳突和上项线的附着点处,除损伤局部有疼痛及不适外,常伴有头部的牵涉痛:耳后部、颞部、后枕部痛。胸锁头肌肉、肌腱的损伤严重者还可出现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乳突及上项线的肌肉附着点处有压痛者: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刀口线与胸锁乳突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与下方皮肤约呈45度角,垂直于乳突或上项线骨面刺入,刀刃至骨面后行纵行疏通剥离法、横行摆动法,若有硬结或该处肌肉变硬可纵切几刀。胸锁乳突肌下端胸骨、锁骨附着处有压痛者:令患者仰卧位,患侧肩部或背部垫一薄枕,使头转向对侧或稍向后仰。刀口线与胸锁乳突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垂直与胸骨柄或锁骨上缘骨面刺入,刀刃达骨面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摆动针体。如该处肌肉或肌腱变性严重,也可将针刀刀口线旋转90度角,使之与胸锁乳突肌纤维方向垂直,然后纵切几刀。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损伤在起止点处操作时,均以骨面为准,摆动针体范围勿过大。在起点处操作时,刺入勿过深,以免误入锁骨上窝或肋间隙,造成不良后果。

病程较短,可采取局部痛点封闭:起止点压痛处可注射2%利多卡因2ml+川芎嗪20mg+地塞米松2.5mg;挛缩的肌腹处可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2ml+25%葡萄糖2ml+生理盐水2ml+地塞米松2.5mg

头夹肌:枕骨上项线外侧部:头夹肌(splenius capitis)起自上部胸椎和第7颈椎的棘突及项韧带,在胸锁乳突肌上端的深面,止于乳突下部和上项线的外侧部;由第2-5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

夹肌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 其主要症状为头项僵硬、疼痛,沉重感,有时可牵及眼眶痛。一般医生在临床有时把它诊断为颈椎病。但其易在第7 颈椎棘突周围形成一个圆形隆起,俗称扁担疙瘩,长期挑扁担的人容易患此病,故又称扁担肩

小针刀治疗:①疼痛及压痛点在第7 颈椎棘突上,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棘突压痛处骨面,针刀紧贴棘突患侧刺入达骨面,纵切几刀后纵行疏通剥离,以使紧张或拉紧的头夹肌松开减张;②疼痛及压痛点在第7 颈椎棘突两侧,刀口线与头夹肌纤维方向一致,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针下酸胀感明显时即行纵行疏通剥离法松解,然后针刺达椎板骨面,纵行疏通剥离,横行铲剥;③疼痛及压痛点在枕骨上项线头夹肌附着处,刀口线与人体矢状面平行,针体垂直于枕骨上项骨面(约与皮肤呈60 度角) 刺入,针抵骨面纵行疏通剥离,若有硬结切几刀,出针。然后用棉球或无菌纱布压迫针孔, 使深部充分止血, 一次性无菌敷帖固定。7天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

最长肌:乳突部附着最长肌,其属骶棘肌中间列,它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纤维向上分别附于横突背侧再向上达颞骨乳突。乳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多个肌肉的附着点。外面有枕肌及耳后肌附着,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附着。头最长肌(Longissimus Capitis 起自:1、中下颈椎的横突和小关节突2、上胸椎的横突 。止于:颞骨乳突的后面 。血液供应:主动脉肌支 ,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

头半棘肌:此肌肉几乎与脊柱平行的。位于斜方肌的深面、枕下肌群的浅面。起于C4C6的关节突和C7T10横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和C2T4棘突。项平面头半棘肌(即颈多裂肌与回旋肌)起于颈椎棘突侧面,向上附着于枕骨上项线以下的骨面;中层为多裂肌multifidi,肌纤维短而略斜,斜跨2-4个椎骨,深层为回旋肌rotatores ,肌纤维最短,只斜跨一个椎骨。两侧横突棘肌收缩,可使躯干后伸,单侧收缩可使躯干向同侧侧屈并转向对侧。横突棘肌受全部脊神经后支支配。半棘肌的功能是对抗重力的作用保持头部向上,是几种保持姿势肌肉中的一种。半棘肌等张或者其与拮抗屈肌之间的力量失衡,可压迫相应的枕神经,会在头后部引起疼痛

头上斜肌obliquus capitis superior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项平面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下项线:附着有头后大小直肌(外侧部为大、内侧部为小)。椎枕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多裂肌、旋椎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肌。头后大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ajor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rectus capitis posterior minor 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皆受枕下神经后支支配,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两肌收缩使头后仰。

头下斜肌obliquus capitis inferior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