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治病首重阳气
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认为人身的气化,全在阴阳二字。一切阴(四肢百骸,五官脏腑,津精水液),皆是静止的,古人谓之死阴。唯独阳才是灵动活泼,生命活力。阳为统帅,阴生于阳而统于阳。《黄帝内经》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下焦一点命门真火发动,十二经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所凭者,此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也是这个下焦真火。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陨命。因此,阴为死阴,阳才是活阳。离开了活阳,要死阴何用?可惜,目前临床上一派滋阴用事,阳药不用,何以救危扶厄?
我认为目前社会上的病种,不少的治疗关键在少阴这个枢机上,也就是四逆汤这个应用上。如何深入地应用四逆汤,如何把正气与邪气借少阴这个阴之枢调整好,这就是大学问了。少阴为枢,这是一个转机。用的好,虽邪盛亦可枢转,病退了,转为生机;用不好,邪日进,进到厥阴,那就不容易再出来了。临床治疗,不仅仅是用这个少阴之枢,还要掌握好用少阴枢机的时间,这也是个关键。仲景用了四逆法,这个法是个窍门。另外,还有个麻附细法,也是个了不起的窍门。我觉得如果能从这个法上入手,也许能悟出治病的大法来。
为了说明什么是阳气,举个重用扶阳法治疗脑病昏迷的病案。
2005年7月,某民族医院一患者,一个多月前因咳嗽,伴呼吸急促入院。经西医治疗,症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神昏,渐至昏迷不醒。西医没有确诊,只是认为可能是脑炎或者脑膜炎。因此邀我会诊。病人神昏不识人,面色胱白。眼睛紧闭,舌不能伸出,脉象浮大无根,又显芤象。四肢冰凉,未见汗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这是阳气欲脱的急证,急当以回阳为法。因思李可老中医有破格救心汤一法。其法重用附子至200克。因书该方小量,嘱急煎半小时,边煎边喂服。其方:制附片35克(先),干姜45克,炙甘草50克,磁石,先,30克,生龙牡各30先,红参30克,另炖,山茱萸60克,龟板30克。
两天后再诊,病人病情稳定,脉沉细,右尺尤沉,面色仍是胱白,但神识已经略见恢复,可对医生打招呼。眼睛仍不能睁开,也不能识人,瞳孔对光反射依然消失。此方回阳有功,病人生命已经无碍。上方加麝香0.5克,并加重制附片至50克,并嘱两天后加为75克。
三日后再诊,病人已经可与医生握手打招呼。眼睛略见睁开,能视清一米之内家人。舌略可伸出,见舌尖淡。家属说病人不想吃任何西药,只想服我开的中药。诊其脉仍沉细,但略起,此阳气渐复之佳象。嘱加制附片为100克。
三日再诊,右侧瞳孔对光反射略可,左侧仍然消失。病人神色渐充。但面色依然胱白,脉沉细,略见弦象,此脉之神气恢复之兆。上方加制附片为125克,再服数剂。以上各方均要求先煎附子及先煎之品半小时,再合诸药,前后共煎足两个小时。数日后,病人基本康复,正常出院。
现在有不少的病人就诊时一开口就对医生说,“火气太大”、“肝火很旺”、“很怕热”,并告知医者平时吃不得一点热物,如油条啊、胡椒粉啊、红酒啊等,患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已体内的热太重了,如果医生诊断失误也随之和之,处以大量的寒凉药,结果此病未消,他病又起,病人越治越是火气大,越治面色越暗,越治体质越差。结果导致经常发烧,动不动就感冒,一来月经就痛经等等症状。
不少中医在临床上喜用寒凉处方治疗杂病,动不动就大青叶、板兰根、银花、连翘等等,当然一时的疗效也不错,也正是这一时的疗效或是西医理化检测的暂时改善,才使得其不重视更深层的医理,导致阳气因此而受损。事实上不少病症得到暂时的改善,仅是因为病邪得到压制,症状暂时消退而已,但病根并没有彻底消除,甚则体质还在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或是此处症消,他处症起了。
而患者因为不明医理,或是他症又起是在数月或者多年以后,并不会把他症的出现归罪于前医的用药。如失眠的患者,表现为热象,用了清热药物,失眠是可以暂时控制或好转,但服用一段时间的清热药后病人变得昏昏欲睡,且出现了闭经,双眼下出现了黑眼袋。接着患者去找妇科医生就诊了,前医不能持续诊治,自然少有机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后医不去细问之前的用药,或是问了也不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仅局限在自已妇科的认识里处方用药。在目前医院分科日益明细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实在太多了。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难免因一时有效而忽略细节,更不必说出现排病反应时的认识和处理了。还有如果有连续就诊,也少有医者能作前后的联系,如儿童感冒发热,医者和患儿之母都急于退热,所以高级的抗菌素或是兼用激素,烧是退了,反复几次后,患儿出现了遗尿、肾炎、心肌炎,又有谁能将这些病同用了抗菌素或是激素联系在一起呢?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证。
下面举个因为庸医不识阳虚假象,结果滥用寒凉中药,导致关节肿痛久治不愈的例子。
2005年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病人病情稳定,已逐渐好转。
此例病人还算是幸运的。还有大量的病人正在遭受着寒凉药物的折磨,虽然其表现为热象,但阳虚的根本却没有人重视。这样的病人多是三阴体质,其病象也必是真阳虚于下而假热炎于上之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症多是此类。每见医生治疗急症危症时,不知阳气欲脱时的假热之象,误用大量清热寒凉药,如此而导致病人衰危而致不救者大有人在。滥用苦寒药之危害非常巨大,实在是罄竹难书。比如,糖尿病,高血压,临床表现好象是阴虚火旺,于是滋阴降火,与西药一起降压压糖,扼杀生机,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慢性病、疑难病目前已经在社会上非常普及了。此时仍不思救危扶困,更待何时呢?!
二,阳虚症状和病机
网友杏林箫客 在"民间中医网"上有一篇《阳虚证之病机与症状总结》,非常精妙。把阳虚的各种见症分析地十分透彻易懂。
其文如下:
一、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怕电扇空调),衣着每多于常人。
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
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
又: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赤色主火,白色主寒。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阳主动,阴主静。观其动静,以别阴阳。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
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辩证要点有三:
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
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
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
汗为心之液。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肺主表,主津。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肾主水,司二便。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
脾阳虚:恶食生冷,腹胀,便溏,阴黄。
肺阳虚:畏冷怯风,自汗,多尿。
肾阳虚:形寒肢冷,嗜卧懒动,夜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