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种进行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可以将运动神经元分为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以及混合型运动神经元三类。那应该如何区分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呢?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以上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可称为中枢神经损伤,如脑梗死、脑出血、高位颈髓损伤等;其主要特征是:面瘫、肢体瘫痪、肌肉张力增加、早期肌肉容量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反射和踝反射亢进、肢体瘫痪和病理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纤维。通常用于控制肌肉活动。功能是维持肌肉张力和肌肉体积。与上运动神经元一样,可以维持患者的记忆。
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瘫痪分布:上运动神经元主要以整个肢体为主,如单瘫、截瘫、偏瘫;下运动神经元则以肌群为主。
第二、肌张力:上运动神经元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下为运动神经元肌张力降低,呈迟缓性瘫痪。
第三、腱反射:上运动神经元腱反射呈增强或亢进;下运动神经元则呈现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第四、病理反射:上运动神经元有病理反射;下运动神经元无病理反射。
第五、肌萎缩:上运动神经元无或轻度失用性萎缩;下运动神经元肌萎缩明显。
第六、肌束颤动:上运动神经元无肌束颤动;下运动神经元可有肌束颤动。
岐黄清痿汤治疗运动神经元标本兼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一、化浊,祛湿治其标。湿浊内蕴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冶,指出湿热既是主要病机要素之一,亦是病理产物。临证时应祛除湿浊,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的堆积以减轻三焦气机的阻滞,降低病情的顽固性,同时亦为进一步的健脾补肾提供条件。
二、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治其本。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中精气充盛,则髓海得养,肾精亏损必脑髓空虚精气亏损无以化生气血可见肌肉萎缩、肢体软弱无力之气血不足之虚象。而脾胃居于中焦运转全身上下气机,统领阳明经脉,肾中阴阳为机体正气之本。因此平补肝肾,阴阳双补,刚柔并济则肾脏功能得以恢复,精髓化生充盛。
三、活血通络,疏肝解郁,巩固病情运动神经元病病机复杂,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冶,疾病后期湿、毒、瘀、虚互结,胶结于络脉,壅堵阻塞全身气机,而致脉络不通,从而形成毒损络脉的病理环节,最终形成络病。病情缠绵难愈,长期以来心境抑郁,且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肝阴,导致肝阴亏虚进而肝风内动,所以活血通络,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悦志,从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