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镜,即硬性角膜接触镜能否完全阻止近视眼发展?
2018年01月09日 92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角膜塑形镜是以反向几何学设计原理,通过机械压迫作用、镜片移动的按摩作用及泪液的液压作用,使角膜中央压平,从而矫正聚焦于中周区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阻止近视眼发展。大量的临床数据提示该方法与传统框架眼镜比较,能够延缓近视眼发展,因而得到临床广泛青睐。
那么,该技术是否适合所有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其最佳适应证如何?是否能够真正阻止近视眼发展?这些问题也正是广大临床医师及家长迫切需要了解的焦点。
一、角膜塑形镜的光学矫正原理及阻止眼轴增长的理论支持:角膜塑形镜是采用逆几何多边弧原理设计的硬性目高透氧角膜接触镜形镜。目前研究认为角膜塑形镜是通过对角膜形态的重塑,造成周边近视性离焦,从而矫正近视眼,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在提高裸角膜塑眼视力的同时,显著延缓眼轴增长的速度。
角膜塑形镜的塑形作用主要来自眼脸的压力和塑形镜下泪液层的挤压力。角膜塑形镜的基弧较角膜中央部平坦,反转弧较角膜相应位置陡峭,这种逆几何设计原理造成不同区域的镜下泪液层厚度不同,力的叠加效应产生切向合力,使角膜上皮细胞发生迁移和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力学平衡点。研究表明,角膜塑形镜所致的角膜中心屈光力改变主要来源于角膜厚度的改变,而非角膜“弯曲”,因此推测角膜塑形镜导致的周边近视性离焦直接源于其对角膜上皮的塑形效应,即中央部变薄而平,中周部变厚而陡。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显示,眼轴增长所致的近视眼发展与眼部中周部、周边部远视性离焦有明显相关性,继而提出了周边近视性离焦状态有益于阻止近视眼发展的理论。而青少年近视眼的进行性发展通常表现为近视屈光度数加深及眼轴增长,过长的眼轴导致后极部呈长椭圆形,使得周边视网膜相对中央部出现远视性离焦,周边远视性离焦易刺激眼轴增长。受到周边近视性离焦理论的启发,多数学者认为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眼发展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产生周边近视性离焦而发挥作用。
二、角膜塑形镜能否完全阻止近视眼发展?
尽管美国眼科临床指南指出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显示角膜塑形镜能够阻止近视眼发展,但随着国内外临床数据的积累,临床多篇研究报道结果显示经长期随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延长量明显小于配戴框架眼镜眼。
三、角膜塑形镜验配的适应证
为了保证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获得稳定而良好的裸眼视力,目前临床多推荐-4.00D以下的近视眼及规则性散光(且矫正视力正常者)患者使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美国眼科临床指南建议的标准为近视屈光度数低于-6.00D、近视散光度数低于-1.75D。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于2012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临床验配专家共识(2012年)》,阐明其适应证为近视屈光度数低于-6.00D、近视散光度数低于-1.50D的矫正视力正常者;且角膜屈光力在42.00~46.00D,角膜形态符合非球面,即中央至周边逐渐平坦,且e值(eccentricity)较大者相对合适。简而言之,角膜塑形镜适用于中低度近视眼患者。
四、哪些患者不建议验配角膜塑形镜呢?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建议使用:
1.眼部和(或)全身合并严重疾病者禁忌配戴角膜接触镜;
2.角膜屈光力和角膜的形态、曲率、瞳孔大小不在适应证范围之内者:
3.无法理解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眼的局限性和可逆性者:
4.敏感性过高或期望值过高者:
5.依从性差、不能遵从医嘱及时按期复诊,不认真护理清洁及不能更换镜片者,均不建议配戴角膜塑形镜。
此外,验配过程中的试戴、护理及安全性监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年龄较小者(<8岁),自理能力较差,建议通过医学验光首先使用框架眼镜进行随访,若经过中长期(至少1年以上)随访,发现其屈光度数和眼轴进行性发展者,则需要与家长沟通,制定其个性化治疗方案。
要充分认识到角膜塑形镜的适应证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对高度近视眼、高度散光眼、不规则形态角膜及瞳孔异常患者应谨慎使用。虽然近年来对于部分高度近视眼及高度散光眼在有丰富经验的验光师和医师的指导和监控下,通过验配后在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而不建议普及推广。
同时该治疗具有明显的可逆特点,即正常配戴后若不能长期坚持配戴,在停戴后可出现视力波动,甚至恢复治疗前视力,对于该特点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角膜塑形镜在改变角膜形态时,也可出现角膜缺氧、角膜上皮着染、角膜色素环、角膜变形、眩光、视觉质量下降等并发症,甚至出现角膜病原微生物感染。角膜色素环、角膜变形、眩光、视觉质量下降等,可通过调整镜片或停戴等方法得以缓解,但角膜着染及角膜微生物感染应给予足够重视以防止视力丧失的危险,国内外均有关于青少年儿童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角膜感染,从而造成视功能下降等并发症的报道。因此,角膜塑形镜的配戴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每一个环节均需要严密监控,不容忽视。
声明:文章参考《中华眼科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