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判定标准
2018年07月12日 88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 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可在病程第3~5周内恢复;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1%~5.2%,约半数在1~2年内消退,少数发生瘤体破裂。由于冠状动脉局部管壁已纤维化,内膜增生,故不能有效扩张, 严重者可发生血栓形成、 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5%~10%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 [1]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心血管科袁勇华
日本卫生部于 1984 年制定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标准: 5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3 mm,5岁以上>4 mm;冠状动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 1.5倍;管腔不规则。 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类包括 ① 小的冠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内径 ≤ 4 mm ; ≥5 岁年长儿冠状动脉扩张的内径小于正常 1.5 倍;② 中等大小冠脉瘤:冠状动脉内径>4 mm, ≤8 mm;≥ 5岁年长儿冠状动脉扩张的内径为正常的 1.5~4倍;③ 巨大冠脉瘤:冠状动脉内径>8 mm; ≥ 5岁年长儿冠状动脉扩张的内径大于正常 4 倍。上述标准被各国长期采用。 但该标准不能充分反映冠状动脉的大小随身体增大而增大, 而且未与具体冠状动脉部位相结合, 因此可能造成部分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的漏诊。
De Zorzi 等 [2] 发现将冠状动脉测量值根据体表面积调整后,约27%根据日本卫生部标准判定为冠状动脉正常的川崎病患者中存在至少1支冠状动脉异常。
美国心脏病学会推荐以此为标准,当超过平均值2.5 标准差时作为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 此后, 日本和新加坡学者也先后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正常值。 后两组数据较接近,虽然均略低于美国资料, 但可能更适合于亚洲儿童(表 1 )[3] 。 此外, 新加坡的研究资料显示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瓣环( AoA ) 内径比值范围较窄:
LCA/AoA = 0.15 ± 0.02 , RCA/AoA = 0.13 ± 0.02 ;该比值不受年龄、 性别、 身高、 体质量和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当 LCA/AoA > 0.19 , RCA/AoA>0.17 时, 应考虑冠状动脉扩张的可能。 因此, 按照体表面积矫正后的冠状动脉值提供了一种更准
确判断冠状动脉异常的方法, 为川崎病患儿随访提供正确的指导 [4] 。
摘自:临床儿科杂志 第 28 卷第 7 期 2010 年 7 月 J Clin Pediatr Vol.28 No.7 Jul.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