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险的肝衰竭,中医怎么治?
2019年07月04日 827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重危证候, 其病机复杂, 病情演变快, 病死率高。目前,中医诊治肝衰竭尚缺少大样本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 但是, 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及相关检查辨证论治,对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具有一定的作用。今天,我们特邀菊梅消化(肝病)医生集团特聘专家史文丽主任讲一下中医药治疗肝衰竭方面的经验。
肝衰竭是肝病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中医治疗中属于“急黄”范围,具有发病快、变症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西医对跟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肝源缺少、手术费用昂贵以及术后免疫系统的排斥等,使该治疗方法无法广泛应用。
中医药在慢性肝病治疗中一直具有特殊的优势,尤其在肝衰竭高黄疸的治疗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临床中通过合理辨证施治,可有效降低肝衰竭的死亡率,因此,中医药治疗肝衰竭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
1、首辨血热血瘀 施凉血化瘀之法
中医学早就有“久病多瘀”之说。清代名医叶天士明确指出:“初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由于本病是慢性疾患,久病入络,故临床多见有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如局部刺痛或胀满,扪及结块,口渴但漱水而不欲饮,肌肤甲,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等等。此外,瘀血停积,日久化热,以致热瘀互结,邪毒深伏,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可出现明显里热征象,如烦热,潮热,面赤,舌质红,甚至红绛,脉细数。瘀热搏结,壅遏伤络,则可形成出血,如鼻衄、齿衄、皮肤瘀斑等。
由此可见,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病机环节重在血热血瘀,因而治疗当以凉血化瘀为大法。在处方用药上,《千金方》创拟了犀角地黄汤及犀角散,被历代医家公认为是凉血散瘀、解毒退黄的代表方剂,笔者体会此方确为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基本方。
2、重视痰瘀同源 治宜化痰剔邪
由于肝病是慢性病,久病致血瘀,可使津凝为痰,痰瘀胶结,深入髓络,终成顽固性的高黄疸不退。《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故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从痰论治为中医学一大特色,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清,黄疸必然易于退散。
常用的药物有杏仁、橘红、生山楂、白术、麦冬、川贝母、郁金、旋覆花、白矾、莱菔子、瓜蒌、胆南星、白芥子等。杏仁能利肺气以通水道,配合橘红,可行气化痰,除痰湿和脾胃;山楂消食、化痰、活血;焦白术健脾化痰;麦冬、川贝母清热养阴化痰;郁金活血化痰;旋覆花清上焦之顽痰;白矾入血,清血中之顽痰。
3、兼顾脾胃功能 宜从益中焦入手
《内经》有“厥阴不治,求之阴阳”及治厥阴应“调其中气,使之平和”之论。又根据《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故慢性重型肝炎每当出现肝气亢盛、木克脾土时,其脾气必虚,此时必须扶脾抑木,以制过盛之肝气。倘若脾气衰败,纵有灵丹妙药,亦难起沉疴。因此兼顾脾胃在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常在辨证基础上酌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等药物。
4、注意退黄途径 及时通利大小便
因为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多数病例可以合并一种或多种并发症,通大便可以排除肠内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瘀血和痰浊等。现代研究证实下法可刺激胃肠道蠕动,排除胃肠积滞以及肠内异常代谢产物、细菌和毒素,可以改善胃肠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所以通下法不仅能消退黄疸, 更能达到防治肝昏迷、腹水、感染等并发症的目的。
笔者临床体会大黄是一味通便泻下退黄之良药,在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治疗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只要辨证准确,剂量使用得当,炮制得法,均可大胆使用。
利小便是退黄的又一重要通道。古代早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尤其是对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病人。虽然其小便自利,但多合并有难以消退的大量腹水。利小便之法,既可退黄,又可消退腹水,故不失为临床常用治法。临床喜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兰、半边莲、白茅根等。
5、用药不宜偏颇 忌大剂苦寒清利
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患者,因其多种脏腑同时受累,虚实夹杂,故用药时切忌偏颇,以免导致新的失调。例如对阴虚湿困或血热湿困者,祛湿宜防辛燥伤阴,滋阴宜防滋腻滞邪,凉血宜防苦寒伤正,活血宜防攻伐而动血耗血。更不能一见黄疸,即认为是湿热,而投以大剂苦寒清利之品。因其过于苦寒清利,不仅耗伤肝阴,还可伐伤脾胃之阳,使纳化呆滞,运化不及,而出现气机升降逆乱之候。这是慢性重型肝炎高黄疸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如果实在没有挂 hao hao 源的情况下,可以点击我的个人主页最上方的及时公告或通知,根据病情及门诊量来确定是否可以加 h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