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诊治指南
2019年01月14日 58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上)
2017-10-21她健康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
1971年,Friesen成功分离并纯化了人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建立了人血清PRL浓度测定方法,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揭示了人垂体PRL生理以及高PRL血症及垂体PRL腺瘤导致卵巢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1]。
1974年,第1篇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治疗高PRL血症的报道发表[1]。随后,鞍区MRI检查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月经失调的诊治面貌,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生殖内分泌领域的重要进展。
200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内分泌科及放射治疗科等领域的专家编写并发表了第1版《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2]。
由于女性高PRL血症首先累及卵巢功能,是妇科生殖内分泌临床的常见病,女性高PRL血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有其特点,为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对2009年共识进行更新,形成了此《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
|垂体PRL的生理|
垂体PRL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3 000,氨基酸序列中16%与生长激素(GH)一致。血清PRL由垂体前叶PRL分泌细胞合成及分泌,其中少部分兼有GH活性。
正常生理情况下,PRL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15%~25%,妊娠期PRL细胞增多(占70%)使垂体体积增大近1倍。子宫内膜也生成PRL。羊水PRL来源于蜕膜,虽其免疫、化学特性与垂体PRL相同,但调控机制完全不同,不属本共识的范畴。
垂体PRL分泌有脉冲波动,频率约90 min1次。月经周期中期血PRL水平可有高峰,黄体期保持较高水平。妊娠期血PRL水平升高约10倍,可高于200 ng/ml(即9.1 nmol/L;另,1 ng/ml=21.2 mU/L)。
自然临产时血PRL水平下降,于分娩前2 h左右达低谷,产后2 h内又升至高峰。不哺乳者,产后3~4周恢复正常;哺乳者,因乳头吸吮刺激促使PRL分泌,血PRL水平在产后6~12个月恢复正常,延长哺乳时间则高PRL状态相应延长。
入睡后60~90 min血PRL水平开始上升,早晨醒前达峰值,醒后1 h内迅速下降,上午9~11时进入低谷。睡眠时间改变时PRL分泌节律也随之改变。进餐30 min内PRL分泌增加50%~100%,尤其是进餐高蛋白高脂饮食。
应激状态如情绪紧张、寒冷、麻醉、手术、低血糖、性生活、运动时PRL分泌有即时短暂性升高。乳房及胸壁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PRL分泌增加。
正常妇女及高PRL血症患者血PRL分子以单体PRL为主(占80%),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最高;二聚体(即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50000)及多聚体(即大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各占8%~20%及1%~5%,生物活性减低,免疫活性不变。因此,血PRL水平与临床表现可不一致。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PRL抑制因子(PIF)和PRL释放因子(PRF)对PRL起双向调节作用,以PIF占优势。下丘脑弓状核结节漏斗多巴胺系统合成分泌多巴胺,经轴突达正中隆起,由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垂体前叶PRL细胞,结合D2受体,是最主要的生理性PIF。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PRL分泌,但尚不肯定是否有生理意义。其他PRF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血清素、鸦片肽μ受体等。
雌激素能直接刺激PRL细胞增殖肥大,促进PRL释放。孕激素也能使PRL分泌增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则抑制PRL分泌。
PRL在雌激素、孕激素、GH、皮质醇、胎盘催乳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乳腺腺泡小叶生长发育、乳汁生成及产后乳汁分泌。缩宫素(其他名称:催产素)促使乳腺导管肌上皮收缩而射乳。
妊娠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抑制了PRL受体而无乳汁分泌。产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乳汁大量生成及分泌。产后泌乳的维持依赖于婴儿吸吮对乳头的刺激。乳腺泌乳也与局部PRL受体数量有关,临床上血PRL水平正常者出现泌乳,可能与乳腺对PRL的高敏感性有关。高PRL血症直接抑制GnRH-促性腺激素(Gn)的合成及释放,脉冲分泌频率、幅度减弱;雌激素正反馈作用消失,引起卵泡发育受阻、无排卵。
体外研究显示,血PRL>100 ng/ml(即4.55 nmol/L)时,卵泡液PRL水平也升高,其可抑制FSH诱导的颗粒细胞芳香酶的活性和雌激素的合成,颗粒黄体细胞合成分泌孕酮依赖于生理量PRL的作用,PRL过高或过低均可抑制孕酮的合成。
Schulz等[3]给正常育龄期妇女服用溴隐亭使血PRL<2 ng/ml(即0.09 nmol/L)时,黄体期血孕酮水平降低。PRL还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血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盐水平升高,引起体毛过长、痤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