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麻木无力的青年肥胖“糖人”——腓骨肌萎缩症
2017年06月19日 11194人阅读
【案例回顾】
前阶段体型肥胖、步态异常的年轻小伙刘某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我院肌 电图室。经过与刘某及其家人详细地交流,我们得知:刘某,35岁,体型肥胖,BMI 32.3 kg/m2,3年前诊断“糖尿病”,平时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1天前查糖化血红蛋白8.3%);此次,刘某主因“四肢麻木2年,加重伴无力1年” 来诊,2年前刘某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双下肢远端麻木,缓慢加重并逐渐累及双上肢远端,1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双下肢行走无力、双手活动不灵,曾多次就诊于当 地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予以降糖、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疗效欠佳。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颅神经正常,双手、双小腿肌 肉萎缩,双足畸形(高弓足),四肢近端肌力5级,远端肌力3-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四肢远端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病理征阴性。了 解完刘某的病情后,在询问家族史时,我们得知:其父亲也有“糖尿病”史6年,也为高弓足,且6年前因“双手肌肉萎缩”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运动神经元 病”,未行特殊治疗但病情无明显进展,除此之外,其家族中有多人有“高弓足”和“双手肌肉萎缩”情况。
结合刘某的病史和查体,我们可将刘某的疾病初步定位在下运动神经元系统,周围神经病可能性大,且刘某存在“糖尿病”基础疾病以及“高弓足”和“双手肌肉萎缩”家族史,那么我们又在思考,刘某到底是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无力,又或者是不是遗传性疾病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为刘某进行了针对性的肌电图检查,检查数据显示:运动传导潜伏期明显延长、速度明显减慢伴波幅降低,无传导阻滞和波形离散现象,上下 肢肌肉有异常自发电位和高宽运动单位电位。这些数据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四肢运动和感觉神经弥漫性脱髓鞘损害(运动传导速度20-38m/s)继发 轴索损害。
根据刘某的肌电图检查结果,我们可将刘某疾病定性为“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且和常见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格林 巴利综合征患者不同的是,刘某的运动神经无波形离散和传导阻滞现象,为均质性、弥漫性脱髓鞘损害。此外,糖尿病所导致的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往往为轴索损 害。
结合这些电生理信息以及刘某的病史及家族史,我们考虑刘某所患疾病为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可能性大。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推测,我们 又为刘某的父亲进行了肌电图检查,检查结果跟刘某结果几乎一致,这不仅推翻了当地医院当年给刘某父亲的诊断,也进一步证实了刘某及其父亲所患疾病均为“遗 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又称腓骨肌萎缩症)”。结合其运动传导速度为20-38m/s,其疾病分型为腓骨肌萎缩症I型。
【疾病科普】
腓骨肌萎缩症(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周围神经疾病,以儿童或青少年起病为多见,可分为I、II、III、IV型,其中I、III、 IV型为脱髓鞘型(I型运动传导速度为20-38m/s,III和IV型运动传导速度<20m/s),II型为轴索型(运动传导速度≧38m /s),4个类型中以I、II型为多见。男性有明显症状且严重,女性常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患者表现为双下肢远端肌无力萎缩、行走困 难、足部畸形、深感觉障碍明显,少数患者可伴有其他症状,如痉挛性截瘫、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耳聋或精神发育迟缓等。肌电图检查、神经活检和基因 检查是确诊该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该类患者无特殊治疗方法,无力、畸形和肌肉萎缩给患者带来活动不便,但一般不影响寿命,严重者可用矫形鞋、支架或轮椅 车。虽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控制好血糖可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