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专题|这种病多是“拖”出来的?
2020年12月12日 109人阅读
疾病征兆早知道大家都知道特发性震颤是慢性进展性疾病疾病,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长时间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病情逐渐发展最终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是瘫痪的情况。
特发性震颤在中医方面认为是肝风内动,肝肾阴亏所致,肝肾阴亏导致人体阴不制阳,阳气过盛从而热极生风。肝肾阴虚是发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风、火、痰、疼疾病之标的根源所在;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肝脏即风脏,肝脏功能下降,体内的肝风不足以抵抗体外的邪风,以至于头摇手颤不止,肝又藏血,肝作为身体里的大血库,人体的血液也需要循环的。只有不断将旧血排出去,才能让新鲜的血液流进来,特发性震颤患者就是没用的血液排不出去,有用的又流进不来,像月经不调,头晕目眩,身困乏力,胸闷失眠多梦,易怒,遇到一点事情就生气等,这些都是肝气郁结、肝血亏虚的表现,这是为什么特发性震颤患者在情绪紧张激动,走路愤怒时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人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也可以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震颤的频率为4~8Hz。起病时频率为8~12Hz,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病人往往在起初数月感到身体内的振动,以后再兴奋或疲劳时出现短暂的活动时震颤,再后震颤持续存在。起初可以短时间内自我控制,随着震颤幅度的增加,常难以控制,甚至影响工作。
即使严重的震颤也常有波动,有时再维持姿位时可以暂时消失。震颤幅度、频率在不同动作、维持不同姿势时常会变动。这时仍可自我抑制震颤,只是更加困难,时间更短。一般认为特发性震颤是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计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计,表现为病人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六个10年达到高峰。
86%的病人在60~70岁,中成长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饮食、穿衣、言语和操作。增长幅度越大,影响活动能力也越大。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潜睡中仍然持续存在。特发性震颤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时特征性的。许多病人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就可减少震颤。42%~75%病人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日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乙醇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6.6%~47%特发性震颤病人存在肌张力障碍。姿位性震颤在肌张力障碍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书写痉挛,在肌张力障碍中有7%~23%伴发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常伴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