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科普知识
2018年08月01日 75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春季是各类皮肤过敏的高发季节,但同时,冬春季也是麻疹的高发季节。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全身斑丘疹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麻疹的传染性极强且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乃至死亡。那么我们医护人员在发现患儿发疹子时,除了第一时间请皮肤科会诊以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1.患儿年龄
麻疹的初次免疫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7周岁。因此在院内常见的患儿好发年龄为1-5岁,约占总发病数的80%左右。因此,怀疑患儿出现麻疹病情时,年龄也是一个可以帮助辅助诊断的有效指标。
2.皮疹的位置和性状
在我们当初在医学院学习麻疹这一节时,一个最重要的考点就是科氏(Koplik)斑。Koplik斑是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 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另外,麻疹的出疹顺序也是比较有鉴别意义的:麻疹发的是红色的斑丘疹,典型的出疹顺序是耳后、发际开始出疹,之后遍及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到达手心和脚心。
3.麻疹相关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四期: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约10日(6~18天)。可有轻度体温上升。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此外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有麻疹黏膜斑和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这样一个病程和症状的发展也可给临床医生一些提示。
4.控制措施和上报
对麻疹患儿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5早”原则。隔离至诊后5天。对接触者接种麻疹活疫苗或丙种球蛋白,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隔离,检疫期为21天。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患儿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5.医疗人员的自我防护
麻疹是一种极强传染性的传染病,外号“见面传”!它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好发于冬春季节。患儿从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感染后的平均潜伏期为14天。而麻疹病毒组成的侵略“大军”就存在于患儿的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当患儿讲话、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乘机“坐”上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有的随空气钻进正常人的呼吸道,有的随飞沫漂落,进而找机会再“爬到”别人的手上,当别的患儿或医护人员揉眼睛、挖鼻孔时,病毒就会趁机侵袭。
没得过麻疹,也没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既往免疫失败,又或是接种时间过长、抗体水平下降的成人,都是麻疹最“青睐”的对象之一。成人一旦被感染,症状比幼儿重,且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丙种球蛋白或麻疹活疫苗,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