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则发生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其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症。
病必有证,证必有方,方必治证。而研究证与方之间的关系,又必须认清诸多疾病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同的某一证,而相同的某一证即可用相同的某一方。所以运用方证理论的核心不是针对病而是针对证,运用方证之间的关系是对应关系。
如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见于小脑萎缩,也可见于脑梗、脑出血,但都常见气滞血瘀证候,证候相同,病却不同,虽有可能用同样的方药治疗,但预后转归、疗效评价、饮食调摄却大相径庭。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痿症的发生主要有三点:
一是由于营卫二气虚弱衰竭。
营气不荣则不仁,卫气不荣则不用。麻木则不仁,萎弱而不用。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褚尊贵大夫说:
“营卫为藩篱,五脏精气为地基,“营卫”在外更容易受外邪所伤,其复原能力和五脏精气盛衰有关,五脏精气强,复原就快。反过来,“营卫”之气久不复,又会影响到脏腑精气。”
痿症虽不是由"营卫"发端,却是由五脏起病,营卫影响五脏精气的过程。然卫气出于上焦,“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之上,“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率先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
一则解肌通营,二则敛阴和营。直指营卫根本乃“虚”所致。
二是脾胃虚弱,在中医理论中,“阳明”即泛指脾胃。而对于痿病“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历代医家见解不一,养阴学派认为:治痿只宜补养为主。
但“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痿症兼有水火不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而上热下寒。故一味补虚,亦或一味驱邪皆为不可取之法。“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认为:治痿独取阳明者,治在阳明之火邪。但一味压制阳明之火也是错误的。
故“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取阳明”以补水于火中,降火于水,合胃与肾而两治之。胃火不生,自不耗肾中之阴;肾水既足,自能制胃中之热。自然骨髓增添,燔热尽散,不治痿而痿自愈。
三是有虚实因素。
虚者是因为先天性的气血不足或是后天的调理不当导致的,实者是因为痰湿堵塞大脑脉络,可能是痰浊邪气,也可能是食用的药物有毒副作用。也可能是长期喝酒导致酒精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连带着脾也失调,导致水谷不化,也会令气血达不到脑部,对大脑造成损伤而导致萎缩。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诊治时强调“分清虚实,明确病位乃其根本”。虚者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若虚实夹杂者,当扶正与祛邪兼顾。
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接诊的两位患者为例,之前久服中药而不愈,反倒病情每况愈急,其原因皆出于辩证方向南辕北辙。
张某某,女,46岁,2019年6月9日诊。
患者产后开始,四肢麻木已3年,半年来病情加剧,出现四肢麻木针尖样痛,两足尤甚,当地西医院屡治罔效。后在某地转服中药,服药前期,胸腕转舒,饮食增进,两便好转,苔转薄黄腻,既见效机。但肢麻依旧,当守方继进半月余。而肢麻刺痛又加剧,且见短气乏力汗多畏寒肢冷。
该患者见病情加剧遂停药。
后介绍来我处诊治。经“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面诊,该患者麻木以下肢为甚,不能行走站立,不能入睡,饮食无味,口中粘腻,小便短黄,便滴不爽,肢端发紫,面青唇紫,舌质紫暗。苔白黄然,脉细涩。
详问其病史,得知居室潮湿。因证合参诊,居处潮湿而感受湿邪,湿郁化热,发为痿证。问之,先前以“淤血阻滞、湿热浸淫”治之。
然舌质脉象如前,思此证湿热已化,瘀血何以不行况?“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反复思考,详审其病历,细加推敲,判论此乃久病气虚血弱,因过用清化渗利损伤阳气,过度逐察亦伤气血。其证气虚血瘀是本,湿热阻滞为标。此时阳气退衰无力推动血行,致瘀阻经络故麻痛更剧。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按:宜清化湿热,逐瘀通络。遂改弦易辙,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之剂。
此一例,看似淤血阻滞湿热浸淫,实乃气虚血瘀经络阻滞。
又有患者刘某,男,61岁,2020年7月6日诊。
该患者每日劳作不断,于2019年中双腿迅软无力,头重肢麻,困倦乏力,两足不能任地。之前在当地中医院以“湿热下注、浸淫经络”治之。诸症见减,但两足如旧。
后该患者来我院就诊,经“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询问,得知该患者食不知味,小便黄赤,尿臭气重,面色萎黄,舌苔黄腻,脉孺细尺弱。诊为感受外湿,郁而化热,湿热下注,浸淫经络,发为痿证。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治以清化湿热、宣通经络。
此一例,看似湿热下注浸淫经络,实乃肾阳亏虚湿热浸淫。
经上两例患者的治验,“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告诫敦敦:“一味守方不可训,丝丝辨证方为法”。
考痿症渊源撰于《内经》,在痿症正宗以前,确似没有见到“行气阳明”一名。
但欲知一张具有高超疗效的成方,都是从千锤百炼而来,决不是偶然的,行气阳明汤自不例外,因为该型剂方纠正了“治痿独取阳明”,寄寓于“行周身之气,制阳明之火,驱邪以扶正”之意而命名“行气阳明”。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始终认为,应师古而不泥古。在研究古代各家学说时,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若学东垣则偏升提,师河间则偏寒凉,执一不化,未有不害人者。其次,学习古人经验,应结合我们今天的临床实际,在吸取前人精华的同时,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