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肌力与肌张力你分得清吗?

2018年11月29日 429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你分得清肌力和肌张力吗?


肌力和肌张力,听起来好像差不多,有很多人常常会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肌力和肌张力虽然都是神经系统检查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实二者大有不同。

随意运动

说到肌力,就得先提到随意运动。运动功能大体可分随意和不随意运动两种。随意运动由锥体束司理,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由锥体外系和小脑系司理。


随意运动是指意识支配下的动作,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称为瘫痪。由于表现不同,在程度上可分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轻)瘫,在形式上又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及交叉瘫痪。

瘫痪类型

1、偏瘫(hemiplegia)为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并伴有同侧中枢性面瘫及舌瘫。见于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瘤等。

2、单瘫(monoplegia)为单一肢体的随意运动丧失,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3、截瘫(paraplegia)多为双侧下肢随意运动丧失,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脊髓炎、脊椎结核等。

4、交叉瘫(crossed paralysis)为一侧脑神经损害所致的同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

5、四肢瘫见于高位(颈段)脊髓横断。


肌力

1.定义

指肌肉主动收缩或紧张时表现出来的力量,以及肌肉运动时对抗阻力的能力。除肌肉的收缩力量外,还可以动作的幅度与速度衡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肢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能举起一枚铅球还是仅仅能举起一根稻草。

2.肌力分级


0级  肌肉完全无收缩

        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肌肉有主动收缩力,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

Ⅱ级 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移。

Ⅲ级 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  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外界阻力。

Ⅳ级 能作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抗阻力不全

        能对抗较大外界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抗阻力不全 。

Ⅴ级 正常肌力


记忆:

去掉0级完全无收缩, 去掉V级正常肌力

只要记住中间4级就可以了

动、抬、阻、全

  动(不能动)

     抬(不能抬起)

     阻(不抗阻力)

       全(抗阻力不全)

    (接受肌力检查时,我们会竭尽所能让肌肉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大肌力”。)


肌张力

1.定义

肌张力是表示肌肉状态的用语,其中包含着许多意义。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为开始运动做准备,反射性地维持着的紧张状态。从临床角度来说,肌张力是在他动的牵拉肌肉时所感觉到的抵抗,以及触摸时所感觉到的硬度。这种抵抗的大小就是检查肌张力大小的客观指标。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

因为肌张力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需要有外力,这个外力可以是推力,也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重力。肌张力可以理解成肌肉抵抗运动的力量或者是持续收缩的力量。如果有人突然有人往外拉一下你的手臂,你的手臂就会不自主的往回缩,同时躯干也会用力向相反方向倾斜。这就是肌张力,是我们保护自身的一种反射机制,同时也有利于保持我们的姿势和平衡。如果没有肌张力,我们人体就会软烂如泥。

        对于孩子,你可以理解成把孩子两腿往外分开,如果没有任何阻力,两腿可以分的很开,很可能就是肌张力偏低,稳定性不够;如果阻力过大,很难分开,说明肌张力过高,会影响运动的灵活度。

        肌肉是由很多肌肉纤维组成,就像一条比较粗的橡皮绳,由很多弹性塑料纤维构成。肌肉,有的硬,有的软,和橡皮绳一样有一定的弹性,质地不同,弹性也有所不同。软的肌肉,容易牵拉;反之,硬的肌肉,就不容易被牵拉。

2.临床表现

        我们人人都有肌张力,只是在某些疾病的影响下,肌张力会出现异常,比如肌张力高的时候肢体发僵、发紧、活动受限;而肌张力低的时候,肢体很松、很软、没有主动运动,被动活动时也感觉不到一点阻力;也有一些疾病或损伤会造成肌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交替出现。

①肌张力减低(Hypotonia)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②肌张力增高(Hypertonia)

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锥体外系病变。锥体系病变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病变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


③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导致重复运动、姿势异常或二者兼有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病。

肌张力障碍性运动通常具有模式化、扭转的特征,可以伴有震颤。

肌张力障碍经常由主动运动诱发或加重,并伴有肌肉活动的过度/溢出。

详细的介绍见后续儿康社推送文章。

3.肌张力受什么控制

        肌张力受大脑控制。大脑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决定了肌张力的异常程度。有研究表明,56%的脑瘫患儿有旁白质软化(PVL,就是侧脑室周围的脑白质软化);旁白质软化婴童通常呈现双下肢痉挛的现象,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双下肢痉挛脑瘫儿童中有71%伴有旁白质软化。如果损伤发生在基底核,就容易发生徐动型脑瘫,12%的徐动型脑瘫患儿有基底节损伤;在偏瘫的孩子中,有27%显示局部脑血管梗塞;另有10%的脑瘫患儿表现为脑组织畸形,如多小脑回畸形等。


除了大脑还有哪些因素影响肌张力?

        情绪、环境、安全感等都会影响肌张力。情绪激动时,肌张力容易高,因此对于肌张力高的孩子,平时要需要遵循让孩子喜悦但不兴奋的原则,减少对肌张力的刺激。如果是肌张力低的孩子,就要想办法调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兴奋一些有好处。环境对肌张力也有关系,色彩鲜艳,声音噪杂的环境容易让孩子兴奋,反之,色彩平淡、光线幽暗、清静的环境不容易刺激孩子的肌张力。婴儿的安全感对肌张力也有很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复方法不得当,暴力型的康复,摧毁了孩子的安全感,有的孩子一进康复中心的大门就开始哭闹,身体打挺反抗,因为过去的康复经历给她造成了不安全和痛苦的感觉。所以最好的康复应该是在游戏中进行,融入到生活细节中


4.肌张力分级A、根据被动活动时感受的阻力情况:

0级(软瘫)被动活动肢体无反应

Ⅰ级(低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减弱

Ⅱ级(正常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反应正常

Ⅲ级(高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有阻力反应

Ⅳ级(重度高肌张力)被动活动肢体有持续性阻力反应


B、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

 0级:正常肌张力。

 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呈现最小的阻力或释放。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表现为被动屈伸时,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现最小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进行ROM检查有困难。

 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力与肌张力的关系

肌力与肌张力的关系:

肌力与肌张力,同样都是维持身体稳定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肢体运动中,肌力和肌张力共同作用维持着身体的稳定性,比如我们吃力的搬重物时,可能会因为肌力不足而造成身体不稳,这时候肌张力会代偿性增加以帮助身体更加稳定。

肌力讲的是肢体主动运动时的能力,而肌张力讲的是肌肉静止和被动运动时紧张的程度。这一动一静您分清楚了吗?

举个例子:

可以把人体当作一辆停在斜坡上的车,车辆的稳定需要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是阻止车辆滑坡的力量,如果这种阻力不够,车辆就容易滑坡;肌张力就是阻力,对维持姿势有重要作用。肌力可以理解成动力,如果车辆要上坡前行,就需要有克服阻力的动力,如果动力不足,车辆就不能移动。人体做出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肌力去克服肌张力。在肌张力正常情况下,如果肌力不足,动作就会比较少,慢,动作幅度也比较小,但是姿势基本正常。如果肌张力低,我们的姿势就会呈现瘫软。如果肌张力高,动作就容易紧张走形。





——The En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