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引起肝功能异常怎么办?

2021年01月26日 1002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临床上药物所致肝损伤是常见的问题,抗抑郁药也不例外,一些有过肝功能异常病史的患者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抗抑郁药要持续长时间服用,引起肝功能异常怎么办?

我们知道,抗抑郁药最主要经过肝脏代谢,最主要的损害是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但事实上抗抑郁药最常见的副反应是消化道症状与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头晕、头疼,失眠及一过性的焦虑抑郁加重甚至意识障碍等,这些副反应一般发生在服药初期,一般1周内好转或消失。而新型的抗抑郁药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安全的,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也较低。有关抗抑郁药引起药物所致肝损伤,有一项研究大样本研究可做参考1,研究者共纳入了1993-2011年间80家精神科医院中曾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184234例住院患者,其中共有149例出现肝损伤,总发生率为0.08%。风险最高的抗抑郁药依次为米安色林(0.36%)、阿戈美拉汀(0.33%)和氯米帕明(0.23%);SSRIs类药物风险最低(0.03%),尤其是艾司西酞普兰(0.01%)、西酞普兰(0.02%)和氟西汀(0.02%)。度洛西汀和氯米帕明与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升高相关,而米氮平几乎不升高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方面,度洛西汀表现最好,而三甲丙咪嗪、氯米帕明和文拉法辛表现相对较差。

研究得出的结论:相比于其他抗抑郁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参与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病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能尤其适用于那些既往已存在肝脏疾病者——这些患者发生药物所致肝损伤的风险更高。

另外,2014926日,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发布安全信息2,指出抗抑郁药阿戈美拉汀的治疗效果优于其风险,但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肝功能的变化,以防范药物的肝毒性。

临床上药物性肝损的表现各异,部分患者可能持续无症状,一些患者可能表现为疲劳、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发热、右上腹压迫感、关节及肌肉疼痛、瘙痒、皮疹及黄疸;多数症状无特异性,而黄疸是唯一一个直接提示肝脏病变的症状。在出现肝功能异常时,要具体评估患者的躯体情况,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情况,一部分患者在服药后情绪明显改善,伴随着睡眠增多及食欲改善,体重也有增加,一些患者本身就有脂肪肝,这类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及适度运动,一般都能得到改善,抗抑郁药不需要进行调整。建议患者在已经肝损时,向专科医生咨询,必要时调整用药,尽量规避引起药物性肝损风险较高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Friedrich M E, Akimova E, Huf W, et al.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ur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Results of AMSP, a Drug Surveillance Program.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6;19(4).

2.      Stanislav V Ivanov,Marina A Samushiya.Agomela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CHRONOS study.[J].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14.1063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