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诊断、分型和防治原则
2020年07月01日 84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机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付强
表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图1 冠心病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冠心病的分型
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可以将冠心病分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包括:①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②既往已明确的冠脉病变经治疗后症状消失、需要定期随访的稳定患者(低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微血管性心绞痛);③有创或无创检查提示有无症状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如以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起病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以胸骨后或左胸部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为主要表现,常向左肩背、右上肢尺侧放射,有时放射至颈、肩或下颌部;多持续3~5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或消失。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冠脉内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大多数ACS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静息型心绞痛:休息时发作,持续时间通常>20 min。
??初发型心绞痛:通常在首发症状1~2个月内,很轻的体力活动即可诱发。
??恶化型心绞痛:在相对稳定的劳力性心绞痛基础上,心绞痛逐渐增强(疼痛更剧烈、时间更长或更频繁)。
??继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的诱发因素:①心肌氧耗增加,如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心律失常;②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如低血压;③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如贫血和低氧血症。
??变异型心绞痛:特征为静息心绞痛,表现为一过性心电图ST段动态改变(抬高),机制为冠脉痉挛。
治疗
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氧耗、控制危险因素。
表2 一般治疗措施
(1)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作用: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心肌耗氧量。
??禁忌:严重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紊乱、严重支气管痉挛或支气管哮喘、变异型心绞痛。
2)硝酸酯类药物
3)钙通道阻滞剂
(2)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
2)他汀类药物
??作用: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
??目标:LDL-C<1.8 mmol/L,或降幅>50%;最大耐受剂量仍不达标,可联合应用非他汀类药物(如依折麦布10 mg/d)。
3)ACEI/ARB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供血给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从而改善缺血、缺氧。
冠心病的预防
冠心病的三级预防,其主要是针对冠心病的不同时期进行的不同的预防措施,但如果能做好三级预防,可以有效的减少冠心病的危害,减少冠心病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其他后果,可以说三级预防好像三道防洪堤一样,防止冠心病这个洪水猛兽对易患人群的侵袭和危害。
咨询病症
付强,副主任医师,博士,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介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长,天津市心脏学会冠脉委员会常委。现就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一作者发表SCI、中华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LILLIHEI新秀奖”。2016年作为主要成员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擅长:为心脏、血管患者提供量身订做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在常规外科手术和新型介入治疗之间无缝切换。1.传统及微创小切口外科手术:常规及小切口冠脉搭桥手术;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合并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尤其在瓣膜修复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手术;2.外科介入或经皮介入(微创)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站式治疗。 3.结合了外科与介入技术的复合杂交手术: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介入冠脉支架的复合杂交手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管置换+介入覆膜支架复合杂交手术。 4.心脏肿瘤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