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怎么治疗

2018年04月08日 9242人阅读

  翼状胬肉的概念


  翼状胬肉是一种因球结膜增生变性所致的慢性眼病,临床上表现为眼内眦部有一三角形新生物侵入角膜缘内,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中医称为“胬肉攀睛”。


  病因


  具体发病机制未明。


  致病因素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外界的刺激:本病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农民、渔民、地质勘探人员,可能与长期日光照射,风尘刺激有关。


  2.生活习惯:不少病人有嗜好辛辣食品,抽烟饮酒的习惯,经常熬夜,故生活习惯,饮食嗜好也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遗传因素:部分胬肉有家族史,三代里数人均患有此病,这类病人通常更容易复发。


  4.免疫因素:病理发现翼状胬肉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核免疫球蛋白,而被认为与免疫学有关。


  5.干眼症:在翼状胬肉患病人群中,干眼症发生率极高,研究表明两者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6.粉尘和生产毒素:研究表明一些工业生产粉尘接触的也容易刺激形成翼状胬肉。


  7.年龄:年长者更易患翼状胬肉,可能由于紫外线照射累积量大,泪液分泌减少,相对年轻人更不注重防护措施和球结膜本身的变性有关。


  临床表现


  翼状胬肉初起多无明显症状,就其形态而言可以分为3个部分,检查眼部:长在黑眼珠上,是胬肉的尖端,叫做头部;向后呈扇形展开,稍隆起,位于黑白眼珠交界处的叫颈部。伸展到白眼珠表面的宽大部分叫做体部,在他的上面有许多水平走行的新生血管。


  症状和体征


  小的翼状胬肉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不适;胬肉逐渐生长至角膜,早期胬肉较小,一般不影响视力,当长大到一定大小时可因牵拉角膜而产生散光,导致视力不同程度下降,严重者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严重障碍;


  胬肉头部侵入角膜后,表面隆起使得睑球结膜无法紧密贴敷,从而干扰了角膜表面正常的泪液动力学,导致眼干燥症发生,引起眼干燥、刺痛、烧灼痛、异物感等症状


  严重的复发性胬肉,可能因睑球粘连而妨碍眼球的正常运动。


  治疗


  翼状胬肉在治疗方面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手段。


  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临床上对早期的胬肉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胬肉的进展,还有β射线疗法、冷冻疗法及激光治疗对于早期的胬肉也有一定疗效。虽然有一些保守的治疗方法,但临床最常用的还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很多,1.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术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4.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5.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后射线照射6.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7.上述方法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应用。但不论哪种手术方式,均不能完全避免翼状胬肉的复发,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术式的复发率是最低的。


  如何避免翼状胬肉的复发


  如上所述,翼状胬肉术后具有复发的特性,所以任何治疗方法都需以降低复发率为其目的之一,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手段都可能提高胬肉的复发率,联合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治疗模式才能取得更加完美地治疗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