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10种能够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
2022年04月01日 90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案例回顾
患者,男,46岁,因头晕规律口服氟桂利嗪片,二个月后突然出现烦躁不安,行动缓慢,肢体不自主抖动,表情减少等帕金森病样症状。查脑电图、颅脑磁共振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与氟桂利嗪有关。停用氟桂利嗪,并给予利尿等促进药物排泄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减轻,1月后恢复正常。
合理使用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被广泛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和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眩晕的对症治疗。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可停止用药。
当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时,即使预防性维持治疗的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在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观察。
二、警惕曲美他嗪相关的帕金森综合征
曲美他嗪是一种优化心肌能量代谢药物。
2014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盐酸曲美他嗪片及胶囊说明书,并明确指出:
曲美他嗪可引起或加重帕金森症状,禁用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震颤、不宁腿综合征以及其他相关的运动障碍者。当发生运动障碍时,如帕金森症状、不宁腿综合征、震颤、步态不稳,应彻底停用曲美他嗪。
可能机制:
曲美他嗪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其哌嗪核心结构有阻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有关。
与氟桂利嗪相比,桂利嗪亲脂性低(不含氟),且半衰期较短,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率较低。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共同特征是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但发生机制不同,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对左旋多巴不敏感,尽量避免选用左旋多巴,推荐选用抗胆碱药(苯海索)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
四、可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
多种药物能致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根据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对风险,将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分为3类。
1.抗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等):属于非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D2受体可发挥抗精神病作用,阻断纹状体D2受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非典型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属于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阻滞剂,与纹状体D2受体亲和力较弱,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率比典型抗精神病药低。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属于5-羟色胺(5-HT2)受体和多巴胺D1受体阻滞剂,对多巴胺D2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弱,此外还有抗胆碱作用,极少见锥体外系反应。
特别提醒:
2.偏头痛预防药
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桂利嗪):可通过降低由钙调蛋白调控的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多巴胺的生成,以及阻断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3.止吐药
胃肠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脂溶性较强,可阻断中枢催吐化学感受区多巴胺D2受体发挥镇吐作用,也可阻滞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胃肠促动力药(多潘立酮、西 沙必利,伊托必利):脂溶性低,可通过胃肠道多巴胺D2受体发挥促胃肠动力作用,极少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特别提醒:
甲氧氯普胺连续用药不要超过14天,2岁以下儿童禁用!
4.降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能射精末梢阻滞药(利血平):通过耗竭神经末梢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的贮存,发挥降压作用,但同时可引起抑郁症和帕金森综合征。
中枢降压药(甲基多巴):甲基多巴做为芳香氨酸脱羧酶抑制剂降低多巴胺的生成,甲基多巴的代谢产物作为假性递质占领多巴胺受体,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5.抗躁狂药
情绪稳定剂(碳酸锂):可抑制神经末梢Ca2+依赖性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释放,发挥抗躁狂作用,罕见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6.抗癫痫药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左乙拉西坦):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增强脑内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功能有关。
7.抗心绞痛药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均有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报道,多见于维拉帕米,少见于地尔硫卓,发生机制不明。
8.抗心律失常药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可引起震颤、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变和认知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含有丰富的碘,可抑制T4向T3转化,可引起甲亢或甲减。
9.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舍曲林):也有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报道。当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为药物所引起。
10.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可引起致死性白质脑病,在病程发展中或较轻病例中有的可以出现肌强直、运动不能、运动徐缓、面具脸、静止性震颤样帕金森综合征。
温馨提示:
90%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在停药后症状科逐渐消失,但有10%的患者停药后症状持续,甚至进行性加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对避免患者进展为不可逆的帕金森综合征甚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