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家族祖先行医故事----庞神仙为状元诊疾移疮

2018年10月19日 835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庞神仙,名世杰,清代滍阳南宋村人,祖上历代行医,到庞世杰这一代,医术更加高明,他精通祖国医学,治病手法离奇,有起死回生之术,被人们誉为“活神仙”。

       庞神仙一生拯救病人何止千万,世人们盛传着为状元诊病移疮的故事。河南省中医院肾病科庞欣欣

       清康熙年间,滍阳设置应滨书院,到乾隆朝时,进士刘成章主教,由于他学识渊博,执教敬业,学子成名者甚多,声名大振,招来许多进京学子,到书院预习,模拟殿试,探讨学问,尔后进京赴考,因此应滨学院又叫预学院。同治年间,襄阳举人李琦在殿试前慕名来滍阳预学进习,不料突患重病,卧床不起,高烧恶寒,惊颤不已,周身疼痛,伴有呕吐。他请医诊治,服药无效,病情日重,急切之下,由当地人指引,求医於庞先生,李唯恐再遇庸医,探问道:“先生行医何为据?”庞答:“望、闻、问、切是诊病手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釜底抽薪,是吾治病的理论和施治方略。”李听后顿生敬意,忙问:“学生所患何病?”庞经细心诊断后答:“人吃五谷杂粮,何能无病,但怕得无名之病,有名之疮。无名之病不知病因,自然无从用药,顾此失彼,延误治疗而不治;所谓疮怕有名,指的是患上致命之疮,如贴骨瘤、坠肚痈、搭背疮等,这些有名之疮如治疗不及时,用药不当,轻者病人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公子所患之疾正是搭背疮。”李见庞说出自己的病名,忙抱拳施礼,求治于庞。庞曰:“此病决非不治之病。但须费时日。人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虽是俗话,并不失为真谛,公子之病要得痊愈,快则三个月,慢则需半年。”庞先生的话使李举人顿感为难,他想,治病固然重要,但京考时日日近,三个月后,考期已过,十年寒窗,三年一度,贻误良机,实不忍心。李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于庞,求取两全之策。庞思之良久,答:“公子之心,老夫怜之,为求两全,可乘汝疮尚未出头,将疮移位,使其推迟发作,待赴京考试完毕再行调治,既不误考期,及时诊治,决无大碍。”

       李举人本系饱学之士,他曾游学南北十三个省,见多识广,虑事精细,但对移疮之法闻所未闻,不免心生疑虑,露于言表。庞先生看透了他的心思,又道出了治疗小儿糊口白的病例。他说:“小儿糊口白在口疮中隶属重症,因寒、湿、阴虚之火盛而得,用药极难,当今世面上以冰硼散药物治疗效果最佳。但此药的主要成分是冰片和硼砂,当药物吹进小儿口中时,因受刺激啼哭不止,多半母亲用喂奶哄儿,致使药物随奶水下肚,造成腹泻,因寒上加寒,虚实相冲,致使婴儿死亡者有之。我对此疾治则采用内疮外治之法,用生巴豆仁、西瓜子仁各七粒,共捣为泥,敷于印堂穴位,约半柱香时将所敷之药去掉,印堂穴出现红肿,在经络作用下病情自轻,再用以健脾祛湿清热解毒之汤,病疾即可痊愈。”庞先生的一番讲解,使李打消了疑虑,心悦诚服,顺利实施移疮之术,不久病愈。当李举人拜别时,庞先生再三嘱咐,公子不可大喜过望,因你内毒未消,数月后疮定复发,但不在背上,而在臀部,似坠肚痈,但必须依搭背疮施治,李举人千恩万谢,拜别而去。

       李举人进京应试,高中状元,喜不自禁,时隔数日,突感身体不适,发烧作冷,一病不起,众太医诊治,乍看李琦臀部红肿,高烧寒颤,疮要出头,都把此病定为坠肚痈。李状元谨记庞先生之嘱,送走了这批庸医。后经一位老御医诊断为搭背疮,施治后数日方愈。老御医惊奇的求问状元:你的疮不知何位高人运用何术将疮移位于此?李琦始才讲出他在滍阳得病及医治的全部过程。后又引起老御医赴滍阳求教于庞神仙医术一事。

       摘自《应都滍阳》P 265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