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2018年10月10日 753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后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等,突入颈椎椎管,对脊髓造成直接的压迫;同时,在颈椎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受到损伤,以及椎体滑移或颈椎不稳等原因使脊髓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所引起;或者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导致脊髓血管痉挛,造成脊髓的某一节段缺血变性以致局灶性的坏死,并由此引起的以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等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果该病治疗不及时,会产生脊髓不可逆的损害,使肢体功能障碍难以有效恢复,因此,应及时检查治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张立
 
上述因素对脊髓的直接压迫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但脊髓对静态的慢性压迫有较强的耐受性。在动物实验时我们发现,椎管内的静态压迫物占到椎管直径的60%时,才开始出现脊髓压迫的症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部分病人在体检拍片或由于其他原因进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发现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椎体后缘骨刺或椎间盘突出突入椎管,并且脊髓的腹背侧明显受压,脊髓出现了凹陷性变形的表现,甚至从X线片看到压迫物突入椎管达到椎管前后径的一半左右,或从颈椎核磁共振看到脊髓受压达到将近一半左右,而病人却还没有明显的脊髓受压的临床症状,或者病人的症状相当轻微,而被病人自己所忽视。显然,动态性的压迫因素也参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在颈椎屈曲时,颈椎椎管拉长,脊髓也被拉长,脊髓变细;颈椎后伸时,颈椎椎管则缩短,横截面积减少11%~16%,颈脊髓也被轴向压缩,脊髓的横截面积也增加了9%~17%,脊髓增粗。因此,在颈部后伸位时脊髓受压明显,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相当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部仰伸时可以出现从颈项部向后背及四肢的放电样的串麻感。同时,颈部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也可加重脊髓的刺激损伤。
 
颈椎不稳定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不稳定,椎间关节松动可引起供应脊髓的动脉血管的痉挛,不稳定的椎节可刺激交感神经,并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上述动脉的痉挛,导致脊髓局部血流量减少。脊髓受压、不稳定椎节的反复过度活动,使颈脊髓反复发生一过性的缺血,若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则可渐渐发生脊髓缺血变性而出现脊髓病变,导致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等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在骨刺特别严重的情况下,颈椎活动造成反复微小创伤比单纯的压迫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发现颈椎不稳定,活动范围过大的患者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病情容易恶化。临床实践证明,对早期的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颈部制动、卧床休息等措施,可使症状暂时减轻;手术治疗时,若单纯切除病变椎体间的椎间盘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即使手术没有直接解除脊髓的压迫,也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单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没有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者疗效不好。这说明,颈椎不稳定在本病的发病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除上述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直接损害外,脊髓血液循环障碍也参与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在颈部屈曲时,脊髓张力增大,脊髓腹侧受椎体后缘骨赘的挤压而变为扁平,脊髓前后径减小;同时脊髓侧方受到间接的拉力而使脊髓横径增大;颈椎椎管狭窄,致使脊髓累积性的缺血损害,脊髓受压节段的前2/3部分缺血,颈椎由于退变而出现的节段性不稳定以及骨刺,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脊髓血管痉挛,脊髓缺血,导致脊髓损害症状。
 
总之,脊髓受到静态压迫、动态压迫,颈椎不稳定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时,脊髓本身可发生改变,受压段脊髓改变最为显著,而且可以沿脊髓向上、下扩展。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脊髓受压程度有一定关系,脊髓受压越重,其内部损害越明显。脊髓灰质损害主要为运动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改变,最终可在脊髓内形成坏死病灶,出现空洞,这种脊髓空洞的表现在核磁共振可以明显的看到。
 
有些人生下来颈椎椎骨的形态与常人无异,但其颈椎椎管长得比较窄小,叫做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或存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而导致继发椎管狭窄时,另外,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或者在椎体后缘形成骨刺时,脊髓更容易受压,这种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这些人更容易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稍有骨刺、颈椎间盘突出或者颈椎不稳都有可能刺激或压迫脊髓产生四肢麻木无力、运动障碍的症状。
 
在颈椎病各型中,脊髓型虽然占的比例不高,大约为10%~15%,但对人体危害最严重,轻的影响工作生活,重的可以造成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但一些病人和医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其临床表现,早期一般误以为是功能性紊乱,晚期则常常认为是病因不明的脊髓退行性萎缩。以致不能得到合理治疗,使病情日益恶化,甚至出现四肢瘫痪,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
 
 
(张立医生原创文章,转载敬请包含作者姓名及单位,谢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