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误区
2014年11月13日 1321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专家频频现身于大众媒体,他们对冲突事件的解读总能引起共鸣和关注,让人感到心理咨询并不遥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接受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的真正咨询关系。对很多面临困境的人而言,走进心理咨询室依旧需要极大的勇气。很多人甚至在预约之后,仍放弃了心理咨询。
是不是我们对心理咨询存有的怀疑和误解,阻挡了我们的求助愿望?还是?
1、我只有到了痛苦无法忍受时,才会去求助咨询师
出现在咨询室里的赵梅脸色灰暗,眼圈发乌。“我已经失眠2个多月了,即便睡着了,也常做噩梦,都是他和那个女人在一起的情景。”3个月前赵梅发现丈夫有了外遇。事后丈夫承认了错误,但她依旧深受打击。性格内向的赵梅始终没有和丈夫大吵大闹,体重却减少了11斤。“不仅如此,工作中我变得经常出错。我从一开始就想来做心理咨询,但始终没有勇气。这种事对我来说真是难以启齿……最近我实在扛不下去了,我感到自己像被冲上岸拼命挣扎的鱼,快要窒息了。”
人的身心都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功能,但效果因人而异。精神受创时,各种信号包括躯体反应,会提醒你关注。而借助心理咨询,自我康复会更有效果,就如同走路时突然崴了脚,停下来及时处理总比继续赶路损失小得多。遇到高压力指数的突发性事件,如亲人亡故、婚变等,自我修复的挑战会成倍增加。如果强烈的负面情绪持续超过一周,影响正常生活,就要考虑求助咨询师的帮助了。
另外,即便没有发生重大焦虑事件,在人生很多关键期,利用心理咨询也是聪明之举。
“人的一生有3个关口必须要想到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杨凤池说:“那就是择业、婚恋和育儿。”与咨询师的讨论可以跳出原有的认识范畴,生活的选择性也会更多。在发达国家咨询师的作用就是这样:既“治疗”也“保健”。
2、我相信:越权威收费越贵的专家水平越高
“你们这儿最好的专家是谁?”陈为一上来就这样发问。他是某信息公司副总,收入不菲。“我母亲最近心情很不好。父亲两年前去世了,我和爱人一直希望她过来和我们同住,她不愿意。但我发现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烦躁,让我非常担心。”陈为想动员母亲来咨询,又怕专家水平一般。“我知道国内有的专家每小时收费已经到了1200元,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不怕花钱,我就约你们中心最好的专家。”
不论哪个专业领域,外人眼中的衡量标尺都无外乎职称、出场费、单位级别等等。然而权威、费用有时只是自我宽慰的药剂,何况目前国内心理咨询的等级评定和收费尚不规范。其实“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心理咨询,就像名牌服装和饕餮大餐并不适合所有人一样。
如果一位专家看起来无所不能、包治百病,则恰恰说明他是“杂家”而非专家,否则就是为名利所驱四处出击。所以在做咨询之前不妨请业内人士帮忙判断一下,推荐某个领域经验丰富、学养扎实的咨询师。
3、我对第一次咨询不满意,不再信任心理咨询
近一年来,黄晓燕感觉5岁的儿子越来越顽皮,家里被他折腾得乱七八糟,幼儿园老师也时常告状。下了很大决心后,她来到某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室。咨询师30多岁,态度不冷不热,因为时近正午还有点急躁,这让希望得到更多抚慰的黄晓燕不满。但她还是听从咨询师的建议,给孩子做了儿童多动症测验。这次咨询共花了近300元,但她感觉没有效果。黄晓燕大失所望:“我也想得到咨询师的帮助,但我没办法再信任他们。”
生活中常有令人不满的情况发生:医生的处方失灵,机场服务员的态度不好……但我们并不因噎废食,不去看病,或不坐飞机。为何我们对咨询师就更加苛刻呢?除了真实的咨询效果外,来访者强烈的诉求也影响很大。对于好不容易才与咨询师坐在一起的来访者来说,强烈的期待会使他们变得异常敏感。然而即便素质很好的咨询师也不可能始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建立信任不是听任咨询效果的下降,而是更好地帮助自己。如果你对一个咨询师不满而问题又没有解决,换个人咨询也没什么不好。
4、我不能找朋友的咨询师,这会泄露我的隐私
“我父亲今年64岁。因为母亲早亡,从小我就和父亲感情很深。在我眼里,他既是慈父,也是慈母。我结婚后父亲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公对他很好,孩子更是离不开他。但是最近我们的关系很紧张。自从他喜欢上跳舞并且和一个舞伴交往密切后,他在家里的时间明显少了,还对我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这让我很痛苦。我知道同事Lisa做过心理咨询。果然,她向我推荐了她的咨询师。可我又犹豫了:反对老人再婚毕竟有悖常理,我怕选择同一个咨询师,会泄露我的秘密。”
心理咨询师总是那样善解人意。在他们面前,我们就像委屈而需要安慰的孩子,可以任意发泄怨恨而不必在意。他们似乎是我们平息焦虑的最后希望。然而走进咨询室并不容易。当需要与咨询师面对面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
有心理咨询师,您在顾虑什么?